老百姓集体抢劫日军,日军居然还忍了,整个抗
推荐语:作为青年人的我们身上肩负着强国的重任,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国家真正的强大了,我们人民才能真正意义上过上好的日子。所以说我们要为国家的未来不断的奋斗,爱国主义是应该深深埋在每一个人的心底的,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有这样的觉悟,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生活都是依附于国家的,他们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弃国家大义于不顾,像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得到我们的尊敬,得到历史的铭记的。
那些只在意自己利益的,睁开眼睛看看那些英雄烈士们吧,从英雄烈士的身上难道没有受到丝毫的感召吗?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个县城老百姓的故事,这个县城里面的老百姓在面对日寇压迫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屈服,全国仅此一例。爱国主义深深的埋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底里面,对于这样的一群老百姓我们打从心里面佩服。
沁源县变成空城在1942年10月20日的时候,惨无人道的日本人妄图侵占中共太岳区领导机关所在地—沁源县城。当时侵华日军集结了6个大队,再加上10000多日伪军,向沁源县城来势汹汹、幸好八路军反应比较快,在同沁源县委的通力合作之下,沁源县城的老百姓统一调度,井然有序的在日落之前转移到了安全地带。但是因为当时日寇来势汹汹,留给我们准备的时间并不多,所以有很多粮食没有办法带走,自然村民也不想就这样便宜这些日本人,所以他们把粮食都藏了起来,以便不时之需。
本来当时日军指挥官花谷正少是打算把沁源县作为"剿共样板",然而当他们进入沁源县的时候,才发现沁源县已经是一座空城了,城里面的中国百姓几乎在一夜之间跑了个精光,他们出门扫荡的时候,就连一个本地向导都没有办法找到,之于当地民夫就更加抓不到了。连老百姓都没有,怎么可能建"模范区"呢!
为了"模范区"的任务,日军在一方面相信办法行外县调集汉奸,让这些汉奸到沁源县及其周边据点搭起维持会的架子,在另一方面则是采用怀柔政策,让日伪军和特务们进山,统治逃走的沁源县老百姓,皇军不会伤及他们的性命,让他们赶快回家。为了塑造自己"善良"的形象,即便是看到了隐藏的群众,日寇一反常态,没有为难他们。
老百姓不被日本人诱惑,反过来抢劫日军但是对于日寇塑造出来的形象,是不会让老百姓忘记他们的真正面目的,沁源县老百姓愣是一个都没有上当。大家都下定决心要跟着共产党走,哪怕是带在山里面挨饿,也不愿回去当日本人的走狗。在当时沁源县老百姓在深山里面的日子过的着实不易,沁源县委想尽一切办法帮助群众们一起渡过难关。
就这样沁源县的民兵和日寇僵持到1943年1月,后来花谷正来接替沁源县的城防务,当时他非常自信,声称自己要在一个月内把维持会给建立起来。为了能够吸引老百姓回县城,甚至连良民证也不检查,当时日寇认为快过年了,老百姓一听说日本人不会为难他们肯定会回沁源县城的。然而事实让他们大跌眼镜,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他们始终没有看到中国老百姓的身影。而在当时躲进深山的沁源县百姓,大家几乎都弹尽粮绝了,于是就想着回村子里面拿自己藏起来的粮食。当时一个个"抢粮小组"纷纷成立,大家趁黑混进城去拿自家的粮食。通过这样的方法,沁源县的老百姓安然度过了春荒。
事情演变到后来,抢粮运动发展成了抢劫运动,当时就连日伪军晾晒在外面的鞋袜衣物,只要是能用的上的物件都被村民拿个精光。日军全都惊到了,因为在此之前,日军所到之处,见到的都是自己蹂躏当地的老百姓,哪里见过老百姓反过来为难自己的。眼见软的不行,日寇就开始来硬的,当时日寇抓了很多"可疑分子",但是抓回去之后,这些良民根本就不愿意干"维持会",一旦抓住时机立马逃走。
面对沁源县人民的行为,日寇为了塑造善良的形象,一一忍受面对这帮刁民,日寇司令员想想还是忍了,毕竟要凸显出皇军的宽厚。当时为了能够动员群众,这帮日寇不断在宣传,声称自己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种子,只要沁源县的老百姓愿意回据点,就把种子发给他们。为了能够粉碎敌人的计划,太岳根据地政府给群众发放贷款,组织大家一起开荒。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群众在自己生存保障的同时,和敌人展开了较量。当时白天,群众就在里敌人较远的地方耕种,到了晚上的时候,就到敌人的据点抢夺种子,被敌人发现之后,双方就正面较量,一点都不带虚的。
为了能够保证群众的生活需求,沁源县委还展开了贸易活动,还开了山头集市,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缓解群众的生活困难。在和敌人袭击斗争的过程中,沁源军民首创了"车轮战"这一方式,民兵被分成两组,一组进行生产,一组进行战斗,双方轮流交替。这样的方式既给了敌人重击,又保障了自己的生活。
总结: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欺凌我们的日本人我们怎么能够屈服呢,曾经日本人加注在我们中国人身上的痛苦,我们终身难以忘记。沁源县的老百姓给我们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无论我们遭遇怎样的危机,都不能够轻易向敌人屈服,中国人骨子里面的血性需要靠我们不断的传承。对于沁源县这帮硬骨头,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吗?欢迎在留言区分享讨论,时代的进步和历史的变革,我将与你同在!
参考文献《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