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柯蓝的奶奶,22岁嫁开国上将钟期光,66岁去世,

1986年9月17日深夜1:30,开国上将叶飞的妻子王于耕,接到钟家打来的电话:凌奔的心脏刚刚停止跳动。

而此时,患病多年的,凌奔的丈夫开国上将钟期光还不知道老伴儿的去世。

妻子,一直就是丈夫的精神支柱。

钟期光上将心脏不好,怕他受不了,儿女们没有告诉他。

凌奔弥留之际,她向病床前的子女说出了她未了的心愿:“我想回皖南。”

柯蓝的奶奶,22岁嫁开国上将钟期光,66岁去世,

凌奔,原名黄明英,1920年3月27日,出生在安徽芜湖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海关的高级职员,待遇非常高。凌奔作为姐妹三人中的老小,深得父母喜爱,富裕的家庭,让作为大家闺秀的富家子女凌奔比同时代的孩子生活上要好得多,8岁就穿皮袍子,而且经常到街上买东西都不用马上给钱,挑了就走,都是店里到家里去结账。

因为祖上黄越做过道光皇帝的老师,并任户部尚书,所以父亲经常是以祖先黄钺来教育她,怎么样让她正直的做人。父亲的教育让凌奔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芜湖自清代起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重镇,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芜湖是安徽最早响应的城市,王稼祥,李克农等一大批青年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反对奴化教育,北伐战争等一浪高过一浪的革命热潮,更是把江城芜湖卷入了时代的漩涡,革命思想在芜湖得到了广泛传播。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距上海400公里的芜湖也遭到日军的侵袭。

这一年,17岁的凌奔是私立芜关女中的学生。

1937年12月10日芜湖沦陷,芜关女中宣布停课,师生各自逃难。

1937年底,在同学吴友廉的帮助下,凌奔带着母亲,弟弟及两位姐姐从芜湖南陵抵达离芜湖60公里的茂林。

1937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南方八省市红军和游击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1938年2月,1万人左右的队伍在岩寺集结整编和训练。

1938年4月28日,由粟裕带领了500人的抗日先遣队,开往前线。

1938年5月1日,陈毅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2000余人,从岩寺、潜口等地出发,奔赴苏南茅山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这两支队伍相继路过茂林。

7月底又有一支30余人的新四军队伍抵达茂林,并长住下来。这是新四军进驻皖南后派出的第一支民运工作队--茂林工作队!

新四军民运队刚到茂林时,住在吴友廉家,而此时18岁的凌奔正带着全家在此避难。

由于吴友廉和凌奔对当地的情况很熟悉,她们就帮着民运队一起开展民运工作。

在工作的过程中,凌奔看到宣传抗日的新四军女兵,一个个飒爽英姿,她很羡慕。

从芜湖到茂林,在凌奔眼里简直是两个世界:

一边是国民党的节节败退;

一边是新四军的抗日烽火燃红大地,她受了很大的触动。

于是,18岁的凌奔对她自己的人生做出了选择,她离开了这个富裕之家,瞒着母亲投奔了新四军。不但凌奔自己走了,她还带走了弟弟。知道她参了军,悲伤过度的母亲想她想的眼睛都哭瞎了。

至此,凌奔再也没回来过。

从此,黄明英改名凌奔,开启了她一生为之奋斗的革命生涯。

柯蓝的奶奶,22岁嫁开国上将钟期光,66岁去世,

凌奔(右一)与新四军及女兵战友们

1938年10月凌奔到新四军教导总队报道,新四军教导总队担负着培训全军干部的重任,是新四军的抗日军政大学。凌奔被分到教导总队八一中队。

刚入伍的时候凌奔为了表示与过去不一样,她决定改变自己的面貌,于是把头发剪了,剃个平头,结果把战友们笑死了,一天到晚掀她的帽子。

军队的生活很艰苦:

吃的是“青菜三部曲”:早上是腌青菜,中午是青菜,晚上也是青菜,如果有豆腐吃,就非常开心,如果是哪一天打胜仗有肉了,那就可以把一碗的肉全部干掉。

穿的是大得不得了棉衣棉被:棉袄能到膝盖,裤腿肥大的像裙子。

女兵来例假,只能把自己破衬衫叠的方方的,洗干净了用,用了以后洗干净再放到背包里。

凌奔和那些刚入伍的新四军女兵一样,克服了战争年代的艰辛,用革命的热情和青春的力量来战胜生活的磨难。

1938年冬天,凌奔成为了民运工作队队员,她特别自豪。

做民运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和当地人去家常,因为凌奔是临近的芜湖人,熟悉当地乡音和风俗,做民运工作最为合适。凌奔非常活跃,她是组长,每天都带着她们那个组走街串巷到处去跑。

当时做民运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扩军。但让老乡们主动把孩子送来谈何容易,凌奔就不分白天黑夜的工作,当地吃,当地住,跟群众生活在一起,动员乡亲们把自己的孩子参军。凌奔口才很好,又会说当地话,跟当地老百姓处的非常好,很受群众欢迎。

凌奔的不辞辛苦的工作终于打动了当地百姓的心: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

柯蓝的奶奶,22岁嫁开国上将钟期光,66岁去世,

1938年底,凌奔因为工作表现突出,入伍三个月就入了党。在服务团她认识了很多与她年龄相仿的女兵,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开国上将叶飞的妻子王于畊和后来成为开国元帅陈毅妻子的张茜,至此,凌奔与王于畊、张茜成为了半个世纪的生死之交。

20岁左右的美丽人生,这些女兵们不仅是要遭受磨难,甚至随时都有牺牲生命的危险,但她们视死如归,在这段岁月里凌奔也遇到了生命的考验。

1941年2月21日,新四军16旅向宜兴地区转移。突然旅部传来敌情,300多日军正兵分三路向驻地包围。司令员指挥部队阻击敌人,掩护旅部机关撤退,战斗中,凌奔背部受伤,血流不止,横倒在一个土堆旁边,最后被救。

70年代凌奔的小女儿给母亲擦背时,意外的发现了母亲后背一道长长的伤口,从右下到左上长约30cm,宽约1cm。也就在这一天,女儿见到了母亲的残疾证:右腰背击穿贯通伤,三等甲级。

当年这些女兵,冒着炮火,冲进硝烟,谁还能把她们跟弱者连在一起,她们跟男儿一样,转战大江南北,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救护伤员,接受着血和火的洗礼,直面生死考验,练就了她们更加不屈的革命意志。

柯蓝的奶奶,22岁嫁开国上将钟期光,66岁去世,

凤凰山距云岭20公里,这里是凌奔留下美好记忆最多的地方。

1939年9月,新四军二支队三团奉命从苏南调回皖南,由三支队指挥,在铜陵、南陵芜湖一带活动,华侨青年江河流成为凌奔的直接领导,这一年江河流20岁,凌奔也是20岁。

凌奔后来回忆:江河流是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也是一个热血青年,是个华侨,就是为了抗日,漂洋过海的来到这里。

由江河流带领民运工作组横跨三县,他入党早,有魅力,凌奔很信服他。凌奔的很多东西都是他教的,凌奔对江河流的崇拜和信仰。在长期的工作中凌奔对他有了一定的感情。

但凌奔没有表露出来,他们连手都没有拉过,在战争年代,他们的感情更多的是隐藏在心中。

凌奔后来回忆说:平凡的战斗,即使是知心朋友,也只能把感情深深埋在心里,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革命胜利以后,甚至无暇顾及彼此的详细身世。

1939年秋的一天,江河流突然接到上级通知,派他去完成新的任务,由凌奔负责接替他的工作,但“我们满怀胜利重逢的希望分离告别,不料这次竟是我们的永别。“”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江河流随部队突出重围,向皖北撤退,同年11月,他在安徽无为县姚家沟反击国民党的作战中,英勇牺牲,年仅21岁。

柯蓝的奶奶,22岁嫁开国上将钟期光,66岁去世,

江河流的牺牲使凌奔遭受重大打击,她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工作上,以此来转移自己由感情而带来的悲伤。

不过,此时的凌奔命运再次发生了重大改变。

1942年春,在粟裕等新四军领导的介绍下一桩改变她人生轨迹的婚姻不期而至。组织介绍了大她12岁的以后成为共和国开国上将的钟期光。

钟期光,湖南人,1926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4月陈毅组建由粟裕任司令员的抗日先遣支队,钟期光任支队政治部主任,1941年,钟期光任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苏中军区政治部主任。

1942年春,22岁的凌奔与33岁的钟期光结婚,从此相知相伴,风雨同舟44载。

1943年初,在日军大举扫荡清乡的形势下,部队物资供应极其困难,党中央要求精兵简政,动员非战斗人员暂时疏散回家。精简整编的时候,粟裕是师长,钟期光是政治部主任,他们带头动员自己的妻子回家,于是,粟裕妻子楚青回家生孩子,凌奔带着好友陈日梅回到自己的家乡芜湖。

1944年长子出生。钟期光回来高兴的不得了。由于凌奔生孩子时受凉,不能带孩子。所以陈日梅跟钟期光轮流带着。钟期光宝贝的不得了。

柯蓝的奶奶,22岁嫁开国上将钟期光,66岁去世,

1949年,新中国成立。此时的凌奔还未满30岁。

1951年以后,钟期光任全军最高学府--南京军事学院副政委政治部主任。

而凌奔则进入到了南京军事学院子弟学校工作,她的愿望则是让更多军人子弟成才。

凌奔亲自设计学校,教室,宿舍,食堂,洗衣间,操场,这些规划都是凌奔设计好,按照她的图盖的。

为了让更多子弟入学,学校不断扩建,几年来学校由最初的300多人增至1300多人。

1954年,凌奔成为1000多个孩子的校长妈妈。

凌奔在学校工作简直是认真的要命。白天工作,晚上加班,她带头干。

孩子们根本见不着她,早上还没睁眼,凌奔已经上班去了,晚上孩子们睡觉以后她才回来,几乎看不到她。

柯蓝的奶奶,22岁嫁开国上将钟期光,66岁去世,

凌奔再给学生颁奖

学校事务纷繁复杂,凌奔几乎事必躬亲,针对不同教师的个人情况充分调动每个教师的智慧。

有一个老师,爱人坐牢了还带着两个孩子,各方面都很困难。凌奔没有因为她是犯人的家属就疏远她,照样的关心她,爱护她,使这个教师非常感动,之后,她把一个大班教得非常好。

1960年,凌奔随钟期光调到北京军事科学院,临行前她收到了一份礼物,1000多个孩子称呼他为校长妈妈。这是凌奔一生中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对于凌奔来说,有什么比学生的肯定更有价值呢?

凌奔是实实在在的红色教育家,对革命后代子女在教育上真是呕心沥血。

凌奔是经历过战争洗礼的女兵,在新中国的教育界成长为红色教育家,以革命的情怀,教育和爱护着新中国的新一代。

柯蓝的奶奶,22岁嫁开国上将钟期光,66岁去世,

文化革命时,钟期光上将被隔离,钟家的小楼被一堵墙隔成两半,一半关押钟期光,一半给凌奔和孩子们栖身。整整4年,凌奔晚上经常夜不能寐。

凌奔抽烟抽的很厉害,晚上,她就拿着一个大瓷缸子,里面泡着浓浓的茶,坐在那里,一口茶,一口烟,听着隔壁丈夫钟期光的一举一动,连钟期光晚上起来几次,咳嗽咳几次她都知道。钟期光在军科院挨斗,凌奔就带着孩子着装整齐,在路边排队,立正,行注目礼。凌奔就是这种在斗争中不服输的性格。

一直到1973年钟期光才被解除隔离审查。这段艰难的岁月,刚毅的凌奔,凭着不屈的信念,不仅一个人支撑着一个家,还支撑着许多人。

1967年2月,叶飞进京“避难”。由于叶飞匆忙来京,身无分文,女儿急忙赶到凌奔家寻求帮助。凌奔颤巍巍的站起来,这儿拿一点,那儿拿一点,然后把凑起来的200元钱交到叶飞女儿手上,这在当时不是小数目。然后凌奔又开始找钟期光的衣服,让叶飞女儿给叶飞带过去,还说叶飞在里面什么都没有,让叶飞女儿去给叶飞买一些必需品。叶飞很感动,拿起笔来就写了:

“奔兄,非常感谢,患难见真情。”

叶飞在北京被隔离时,凌奔担心他的身体,送去文房四宝和一套鲁迅全集,建议叶飞多写写字,怡情养性。

叶飞特别感动。

柯蓝的奶奶,22岁嫁开国上将钟期光,66岁去世,

叶飞将军

她前后还领养了19个“黑子弟”,床不够睡,就打地铺。

当造反派问她:你怎么弄了这么多“黑子弟”在家里!

凌奔理直气壮:“对,他们现在在北京无地可去,他们到我家来我能不收留吗?

在凌奔家住的孩子,很多人对父母的革命经历并不了解,面对当时的情形很困惑,凌奔一一向孩子们介绍他们父母的革命史:他们都是好干部,他们都会跟着毛主席,跟着共产党走,他们干了一辈子革命,绝对不会干坏事,所以你们回去要安慰你们的父母,一定不要添乱。”

在钟家子女的眼中,母亲一直秉承率直豪放的个性。

比如50年代中期,钟期光夫妇和许世友将军一次聚会中,喜欢喝酒的的许将军和凌奔都显示了豪爽的性格。

凌奔在南京的时候,跟许世友拼酒,连许世友都只能和她打个平手,有的时候喝酒,钟期光就拽她的袖子不让她喝,凌奔把手一甩:“跟男同志喝酒就要有男子汉的气概。”

柯蓝的奶奶,22岁嫁开国上将钟期光,66岁去世,

80年代初期,患有脑血栓的钟期光身体每况愈下,之后的岁月,钟期光基本是在医院度过的。

年迈体弱的凌奔每天挤公交车去301医院看望丈夫。

晚年身患肺气肿的凌奔,听从医生建议,在家练习书法锻炼身体。每天完成的书法都由钟期光用红笔批改。

1986年9月16日凌奔弥留之际,她向病床前的子女说出了她未了的心愿:“我想回皖南。”

但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1986年9月17日,这位从云岭走来的女兵度过了66年的人生之后,告别了人世。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灵堂内,人山人海,工作人员说:从来没见过一个老太太走了,来那么多车,那么多人,送那么多花圈。

人们都说:凌奔是我们碰到的少有的有侠义心肠的共产党人。

妻子,一直就是钟期光的精神支柱。两个人就像一个人一样。

凌奔走后,钟期光对儿女们说:凌奔是个好人。

凌奔去世5年后,1991年钟期光上将病逝。

柯蓝的奶奶,22岁嫁开国上将钟期光,66岁去世,

他和妻子的骨灰葬于江苏溧阳西山革命烈士陵园。

这里是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所在地。他们再次长眠在这里,和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友们相聚。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