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新四军组建时八个团,各以一个字为代号,合起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根据我党与国民党签订的合作协议,我党在10月正式将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八省境内15块游击区(广东省琼崖地区除外)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以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开赴华中抗日前线。

新四军初建时,编制很是奇特,不似一般军级单位以师级或旅级为下辖单位,而是以“支队”为下辖单位。

新四军组建时八个团,各以一个字为代号,合起

新四军

说起新四军这个奇特的编制,这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最初,我党领导人对于新四军编制的设想,是想以师、旅为下辖单位,编制方案是两师四旅。

1937年11月6日,毛主席致电博古时,对于新四军的编制和军事主官的人选,曾这样说过:“决定新四军隶属八路军,编两师四旅八团,拟项副军长,陈毅政治主任,周子昆参谋长”,由此可见一开始,我党的设想是新四军不仅是要编师旅,还要隶属于八路军建制。

但是,对于这个设想,考虑到国共合作大局,顾及国民党方面可能出现的反应,我党领导人指出:“编制等项由叶挺向南京提出;未得国民党承认以前,你们不得发表”,在未得到国民党认可之前,不主动向外界公布。

11月21日,叶挺将军在南京面见蒋介石,并提交了我党编制新四军的方案。对于这个方案,蒋介石不但加以拒绝:“延安提出干部名单不能同意”,还提出“八路军拒绝点验,现在必须派人点验,按枪多少决定编制,不能先委任师、旅长”,甚至当场拒绝为新四军拨发经费。叶见蒋如此咄咄逼人,是怒不可遏,当场以辞职相抗议。

新四军组建时八个团,各以一个字为代号,合起

叶挺将军

见叶廷反应如此强烈,蒋介石也怕会引起我党的剧烈反弹,故而被迫做出了一些让步,“要叶与陈诚商量”。

蒋介石拒绝为新四军编制师旅的消息传到我党时,为了抗日之大局,我党决意做出一些让步,向蒋介石提出可以不要师旅编制,只需两个纵队六个支队编制即可,但是并未放弃新四军隶属八路军这一条件。

12月14日,毛泽东致电叶挺:“各支队以上最好能争到成为两纵队,纵队长一陈毅,一张鼎丞,长江以南各支队可向东开,长江以北高敬亭支队暂留江北,不必北开,以便在该地准备沿江游击”

但是,这一个方案却依旧没有得到蒋介石的认可。

12月27日,经过国共两党双方反复的协商,鉴于抗日之局势,为了尽快让新四军能够上战场抗击日寇,我党最终作出让步,同意新四军不隶属于八路军,而是隶属于所在战区直辖。同时,新四军不辖师、旅、纵队等单位,改为直辖四个支队,在南方各地区只设留守处、办事处,主力部队全部开赴抗日前线。

导致新四军在确立编制问题上一波三折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新四军所在的南方地区,是蒋介石的大本营和发家地,他是不会容忍我党新四军威胁到南方的,故而一直不愿给新四军一个真正军的编制。同时,蒋介石一直拒绝让新四军隶属八路军,是担心我党这两支队伍会合兵一处,从而变得更加不好对付。

但是,让蒋介石绝对没有想到的是,他此举,不但没有限制我党在南方的发展,反而是无意中为中共保留了南方战略支点,让他以后叫苦不迭。

这一点,怕是蒋介石当时绝对没有想到的。

新四军组建时八个团,各以一个字为代号,合起

新四军领导层

1938年1月8日,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将军核定新四军编制及各项请求,最终决定:

(一)新四军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四个游击支队,每月发给经费一万五千元及军部经费等为每月共一万六千元;

(二)所请以陈毅、张鼎丞、张云逸、高俊(敬)亭分任第一、二、三、四游击支队司令一节,准与照委;

(三)拨遣费准发给三万元;

(四)所称垫借伙食费,应另案请理;

(五)开拔费准发给一万元,由该军长统筹支配;

(六)准发给五瓦特无线电机五架;

(七)该军归陈总司令(陈城)指挥;

(八)集中地点,由陈司令决定之。

蒋介石虽最终同意我党关于新四军编制的要求,但是却是设置了种种的限制。最为明显的是,国民党方面给我党新四军经费是按照丙种师的标准给的,但是新四军可是一个军啊!一个师的经费怎能供给一个军的支出呢?

为此,项英将军就曾为此抱怨说:“如此每月不能维持其军伙食实数一万余,购买枪支更谈不上,一切衣毯均无,严冬作战大成问题”

但是,无论蒋介石如何限制我新四军,都不能阻止我新四军的发展,及在抗日战场上的大展神威。

编制被国民政府批准后,新四军下辖四个纵队八个团,这八个团由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八省境内等14支游击队合编组建,每个团用一个字作代号,八个团的代号连起来就是一句革命口号。

新四军组建时八个团,各以一个字为代号,合起

新四军标志

四个支队、八个团的代号和战斗序列:

一、第一支队

支队主官:

司令员:陈毅元帅;

副司令员:傅秋涛上将;

参谋长:胡发坚(1939年3月,在武进县指挥部队收缴土匪枪械时,枪支不幸走火,中弹牺牲。);

政治主任:刘炎(1946年11月,山东临沂病逝。)。

部队发展:

新四军第1支队由活动在湘鄂赣边、湘赣边、赣粤边、皖浙赣边和湘南等地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后罗炳辉),胡发坚任参谋长(后张正坤),刘炎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第2团,全支队共2300余人。

3月,第1支队各部先后到达安徽省歙县岩寺地区,进行整编训练。5月,第1支队整编完成,从岩寺出发,于6月进抵苏南敌后,在镇江、江宁、句容、丹阳、金坛等地区开展抗日活动,发动、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先后取得新丰、新塘、句容、珥陵等战争的胜利,并与第2支队开创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12月,第一支队第1团调回皖南,归我党军部直接领导,第3支队第6团则调至苏南,归第1支队建制。

1939年5月,遵照我党中央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指示,第一支队第6团与无锡、江阴等地游击队合编,并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名义,东进苏州、常熟、太仓、青浦、嘉定等地区,连续取得黄土塘、浒墅关战斗和夜袭上海虹桥机的胜利。

第一支队第2团则转战苏南地区,先后取得东湾、延陵、陈巷桥、九里镇等战斗的胜利。9月,以第6团为首的“江抗”主力西移扬中,与丹阳游击纵队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北渡长江,进入扬州、泰州地区。

1939年11月7日,第1支队与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统归江南指挥部指挥。

新四军组建时八个团,各以一个字为代号,合起

•第1团

部队代号:“保”团

部队来源:湘鄂赣边红军游击队。

团级主官:

团长:傅秋涛上将;

副团长:江渭清(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中共江西省委第一书记。);

参谋长:王怀生(1941年1月,突围负伤被俘,在上饶集中营被杀害。)

政治主任:钟期光上将。

•第2团

部队代号:“持”团

部队来源:湘赣边、赣粤边、赣东北、皖东红军游击队。

团级主官:

团长:张正坤(1941年1月皖南事变负伤被俘,在上饶集中营组织越狱时壮烈牺牲。);

副团长:刘培善中将;

参谋长:王必成中将;

政治主任:肖国生(1939年3月,日军围攻二团驻地,为掩护部队,与敌浴血奋战,壮烈牺牲。)

新四军组建时八个团,各以一个字为代号,合起

二、第二支队

支队主官:

司令员:张鼎丞(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政委);

副司令员:粟裕大将;

参谋长:罗忠毅(1941年11月,在江苏溧阳县塘马地区与日本侵略者激战中壮烈牺牲。);

政治主任:王集成少将。

部队发展:

新四军第一支队由活动在闽西、闽粤边、闽赣边和浙南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张鼎丞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后粟裕),罗忠毅任参谋长,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3、第4团。全支队共1800余人。

4月,第二支队与第一支队一同前往安徽省歙县岩寺地区,进行整编整训。7月,第二支队离开岩寺,进入苏皖边,在江宁、当涂、溧水、高淳地区等地区展开抗日活动,发动、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战争。

8月,第二支队主力粉碎日伪军4000余人的围攻,取得了小丹阳战斗的首胜。9月,二支队主力又在青山、黄池镇挫败了芜湖、当涂日军的四路合击,并与第一支队共同开创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1939年1月,第二支队第3团被调回皖南,归我当军部直接领导;第4团主力则在取得水阳镇、狸头桥和龙潭仓头等战斗胜利后,于11月与苏皖地区游击队组成苏皖支队,北渡长江,进至扬州、仪征、六合、天长等地。

1939年11月7日,第二支队与第一支队领导机关合并,组成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归江南指挥部指挥。

新四军组建时八个团,各以一个字为代号,合起

•第3团

部队代号:“发”团

部队来源:闽西红军游击队,闽赣边汀瑞红军游击队。

团级主官:

团长:黄火星中将;

副团长:邱金声(1939年2月26日,因病去世。)

参谋长:熊梦辉(皖南事变中率部突围,1941年1月在无为县姚家沟中弹牺牲。);

政治主任:钟国楚少将。

•第4团

部队代号:“扬”团

部队来源:闽西红9团、闽粤边新编红3团、浙南红军游击队。

团级主官:

团长:卢胜中将;

副团长:叶道志,周桂生(1941年1月13日,皖南事变中掩护军直属队突围,壮烈牺牲。);

参谋长:王胜少将;

政治主任:廖海涛(1941年11月27日深夜,在日本扫荡中,为掩护机关人员突围,壮烈牺牲。)。

新四军组建时八个团,各以一个字为代号,合起

三、第三支队

支队主官:

司令员:张云逸大将;

副司令员:谭震林(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参谋长:赵凌波(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北撤时,在皖南事变中被俘后叛变投敌。);

政治主任:胡荣(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牺牲。)。

部队发展:

新四军第三支队由在闽北、闽东等地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军参谋长张云逸兼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赵凌波任参谋长,胡荣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5、第6团。全支队共2100余人。

3月,第三支队到达安徽省歙县岩寺附近地区,进行短期整训。7月,为策应第一、第二支队挺进苏南,保卫军部领导机关及后方单位,第三支队第6团一部进至皖南抗日前线,转战于宣城、芜湖地区。

10月,第三支队第5团及第6团一部受命担任青弋江阵地的防御任务,先后取得了清水潭、马家园等战斗的胜利。12月,第三支队奉命调铜陵、繁昌沿江地区,配合国民党军抗击日军的进攻,坚持皖南抗战。

同月,第三支队第6团调赴苏南,划归第1支队建制。

1939年,第三支队与第一支队第1团和第二支队第3团协同作战,在铜陵、繁昌等地区作战200余次,尤以11月第四次保卫繁昌最为激烈,激战16天,击退日伪军3000余人的猛烈进攻,歼敌450余人。

1940年7月,第三支队第5团一部挺进皖中,与当地游击队合编为第三支队挺进团,在无为地区开展抗日活动。10月,日伪军1万余人再次“扫荡”皖南,直扑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第三支队配合第一支队、第3团及军部直属队,成功挫败了日伪军的“扫荡”。

1941年1月,第三支队在皖南事变中受损严重。余部突围到达皖中,后与挺进团一起,编入新四军第7师。

新四军组建时八个团,各以一个字为代号,合起

八路军、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标志

•第5团

部队代号:“优”团

部队来源:闽东北、闽北红军游击队。

团级主官:

团长:饶守坤中将;

副团长:曾昭铭(1940年3月,护送张云逸家属等人前往江北指挥部途中遭国民党保安部队扣押杀害。);

参谋长:杨元三(牺牲);

政治主任:刘文学少将。

•第6团

部队代号:“良”团

部队来源:闽东红军游击队。

团级主官:

团长:叶飞上将;

副团长:阮英平(1948年2月,在前往福州的途中,因歹徒范起洪等三人谋财害命而遭受偷袭,在宁德大寓村壮烈牺牲。);

参谋长:黄元庆(江西省上饶地委书记);

政治主任:阮英平兼任。

新四军组建时八个团,各以一个字为代号,合起

四、第四支队

支队主官:

司令员:高敬亭(1939年6月,高敬亭被错杀于安徽省肥东县青龙场。);

参谋长:林维先中将;

政治主任:肖望东中将。

部队发展:

第四支队由活动在鄂豫皖边的红军第28军和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下辖第7、第8、第9团和手枪团(第9团和手枪团不被国民政府认可)。全支队共3100余人。

1938年3月,第四支队各部在皖西霍山县流波疃会合。4月,前往皖中舒城、桐城、庐江、无为等地区,开展抗日活动。5月12日,取得蒋家河口战争的首胜。之后,连续取得大小关、范家岗、棋盘岭等战斗的胜利。

1939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第四支队归其指挥。6月,因内部出现某些动荡,第四支队随即进行整编,徐海东兼任支队司令员(后张云逸),戴季英任政治委员(后郑位三),下辖第7、第9、第14团,原第8团组建新四军第五支队。不久,开创了以定远东南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

1940年1月,第4支队归中共中央中原局直属领导。

3月,第四支队与第五支队协同作战,取得定远战斗的胜利,后又取得来安半塔集保卫战的胜利。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第4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第4旅。

新四军组建时八个团,各以一个字为代号,合起

新四军剧照

•第七团

部队代号:“传”团

部队来源:红28军第82师第244团和新兵营。

团级主官:

团长:杨克志(1939年5月20日,叛逃);

副团长:曹玉福(跟随杨克志叛逃);

参谋长:林英坚(1941年11月,与国民党桂系在黑狼庙激战时,不幸壮烈牺牲);

政治主任:胡继亭(1944年2月,国民党大举进攻桐东地区,在陈瑶湖指挥军民反击战斗,壮烈牺牲。)。

•第8团

部队代号:“统”团

部队来源:桐柏山红军游击队。

团级主官:

团长:周骏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副部长、林业部副部长);

副团长:林恺(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副主任、国家体委办公厅主任。);

参谋长:朱茂绪(牺牲);

政治主任:徐祥亨(牺牲)。

这八个团的代号合起来,就是一句革命口号:“保持发扬优良传统”

是的,“保持发扬优良传统”,我们英勇的新四军战士们就是这么做的,也是始终都是这么做的。面对百姓,他们秋毫无犯;面对外敌,他们英勇无畏,他们以生命和鲜血铸就了新中国的诞生之路。这些以鲜血染红旗帜、以生命点亮黎明的新四军战士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