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丨一声祖国,一生牵挂
“我愿以身许国”
20世纪50年代
根据当时的国际局势
为了保卫国家安全
党中央做出了
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不久之后
时任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
在北京秘密会见了一批
当时中国最尖端的科学家
对他们说:
“
这是一份绝密的任务,一旦接受了它,你将必须隐藏自己的身份,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
”
随着一声声“愿意”
数十万各行各业的相关人员
离开了家人
投入到这项事业当中
1958年,这项事业正式启动
包括邓稼先在内的
“九院”研制队伍成立
马兰基地被组建起来
早期,苏联专家为我们提供了帮助
然而
1959年6月
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协议
当时,周总理说:
“
我们靠自己,争取5到8年也能搞出自己的原子弹。
”
“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
电影《横空出世》当中
科学家路光达的原型人物之一
就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我国核事业奠基者之一
邓稼先
接到上级任务后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
放弃美国为他提供的优渥科研条件
坚定地来到了
罗布泊这片苍凉的土地
把全部心血
都倾注到建设祖国的使命中去
当时的中国
在原子弹制造领域可以说是一张白纸
在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
他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
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
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
虽然技术落后
但他们不惧艰辛,边干边学
在毫无头绪中理出思路
为了做好原子弹设计
邓稼先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
推荐了一系列书籍和资料
好多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外文书
而书籍和资料又只有一份
邓稼先只好组织大家阅读
一人念,大家译
连夜印刷
由于苏联专家撤走前
带走并损毁了
大量关键性数据
所以
他们不得不对这些数据重新计算测量
条件艰苦
缺少计算机,大家就用算盘算
许多数据
都是用算盘打出来的
科学家在算盘上进行着
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
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
常常是工作到天亮
算一次,要一个多月
为了数据的精确性
他们整整算了九次!
花费了一年多时间,
演算纸装了几十个麻袋!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
数以万计的科学家和军人
在茫茫无垠的西北戈壁上
隐姓埋名,艰苦奋斗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53岁的王淦昌
在领受了国家的这个绝密任务后隐姓埋名
改名王京
一个除夕夜
他和邓稼先在帐篷里相互敬酒
邓稼先举起酒杯说:
“叫了十多年的王京同志,
也叫一声王淦昌同志吧。”
说完这句话
两人都流下了热泪……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
新疆罗布泊地区
迸发出一道前所未有的强光
沉寂千古的大地爆发出一声巨响
伴随着雄伟的蘑菇云腾空而起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从此,我们国家拥有了保卫家园、
捍卫和平的最强力量
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
1964年,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我国第一颗
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
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
不是没有挫折
不是没有汗水
无数工作者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在艰难的岁月里
中国人没有低头
而是用“两弹一星”撑起了自己的和平盾牌
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
自主创新的国防之路!
一声祖国,一生牵挂
邓稼先在弥留之际,对妻子说:
“
要是有来世,我依然选择中国,依然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
”
一声祖国,一生牵挂
那是创业者对祖国的热爱与眷恋
我们不能忘记
共和国永远也不会忘记
那一个个闪亮的名字
钱学森、邓稼先、于敏、钱三强、
彭桓武、王淦昌、朱光亚……
他们有的隐姓埋名数十年
有的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科研条件
回到祖国建设家园
他们以身许国,以科学报国
甚至付出了生命!
我们不能忘记
陈上将、张少将和大批至死不渝、
为国防事业驻守的将士们
我们同样不能忘记
那些舍小家为大家
默默支持祖国事业的家属们……
为了那声震惊世界的东方巨响
为了让我们的祖国站在世界前列
他们摒弃功名利禄
投身艰难险阻
他们用满腔的豪情、无怨无悔的青春
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地方
书写下了最绚丽的生命诗篇
56年前的今天
巨大的蘑菇云从罗布泊腾空而起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昔日戈壁滩上的欢呼已随风而逝
但10月16日
这个沁入先辈们智慧和血汗的日子
却成为一座丰碑
永载史册,永放光芒!
内容整理自CCTV-1《故事里的中国》
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