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毁长城:苏联的这些失误,使其失去了军队的
常言道,枪杆子里出政权。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任何国家政权若想长久立足,都需要得到军队的捍卫与支持。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正是因为拥有一支实力强悍的军队,才得以在国际竞争中逐步强大,并最终组建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抗衡的阵营集团。苏美对峙时代,苏联军队是世界范围内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不仅兵力众多、武器先进,而且战略与战术思想也冠绝全球。
冷战高峰时期,苏联拥有500余万兵力,55000辆坦克,以及同样数量众多的火炮、装甲车、武装直升机等武器装备,其常规力量居于世界首位。与此同时,苏联还拥有40000枚核弹头,以及配套的洲际导弹与核潜艇,其核力量同样名列世界前茅。军事资料统计,70~80年代之际,在衡量战略武器威力的13项主要指标中,苏联有10项居于绝对领先地位。彼时,苏联武装力量的强大,可谓有目共睹。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也未能在苏联解体时力挽狂澜。1991年,曾经强盛的苏联,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危机。“八一九”事件中,以塔曼师为首的几支苏军精锐,在关键时刻转变立场,导致行动失败。此后,苏联的崩溃进程进一步加快,最终于1991年12月底土崩瓦解。那么,苏联解体之时,苏联军队为何难有作为呢?这是因为之前苏联高层的几项错误举措,使其失去了军队的保护,从而走向解体。
第一,推行“新思维”改革,搞乱了军队的思想80年代初,由于各种问题与弊端的积累,苏联逐渐走上了下坡路。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上台后,为了扭转苏联国内的形势,便推行“加速发展战略”,此后又推行“新思维”改革。与此同时, 戈尔巴乔夫也模仿西方的那一套,倡导“民主化”、“公开性”等原则。由于日久积弊,加之改革误入歧途,苏联国内的各种矛盾逐渐浮出了水面。在此情况下,苏联军队也遭受了负面影响,其官兵的思想出现了混乱。
在西方“和平演变”的攻势下,苏军官兵逐渐不再认同统一的苏联大家庭,转而倾向效忠本民族的加盟共和国,极大影响了苏军的整体团结。例如,1988年亚美尼亚大地震后,大量亚美尼亚族官兵要求回本民族加盟国服役,以“参与家乡的重建工作”(实际上也参与亚阿两国的冲突)。除此以外,各民族官兵结成了五花八门的小团体,相互不对付。这些事例说明,很多苏军官兵的信仰已经缺失了,苏联军队的军心开始散了。
第二,没能及时制止离心苗头,导致军队裂痕加剧当苏军内部出现裂痕之时,戈尔巴乔夫没能采取措施加以制止,致使这一裂痕越来越大。1988~1990年,苏联境内多个加盟共和国发生事端,在间接上导致苏联军队日趋涣散。第比利斯事件后,格鲁吉亚族士兵产生逆反情绪;奥什冲突后,乌兹别克族和吉尔吉斯族士兵间的矛盾激化;维尔纽斯事件后,立陶宛族士兵更是频繁抗命。由于思路不正确、手段不高明,戈尔巴乔夫难以解决这些棘手问题。
1990年苏共二十八召开后,苏联改革几乎完全偏离了方向,苏联军队由此更加涣散。1990~1991年,诸多加盟国自行修改了兵役法,号召各自民族的官兵“回到祖国服役”,苏军原有的指挥体系遭到严重冲击。除此以外,当初苏联官方在决定裁军撤军时,由于国内经济下滑等原因,而未能给予退伍军人以应有的待遇。这不仅导致军队同高层间分歧加剧,同时也致使军队内部裂痕进一步加大。
第三,大量裁撤拥护苏联政权的军官,自废了武功苏联解体之前,苏军内部曾有多次大规模的人事变动。1987年5月,西德青年鲁斯特,在苏联国土防空军眼皮底下闯入苏联领空,令戈尔巴乔夫震怒不已。之后,戈尔巴乔夫大范围撤换苏军军官,连国防部长索科洛夫元帅都给罢免了。而在“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虽然仍是苏联国家元首,但其权力逐步被叶利钦、克拉夫丘克等人架空。叶利钦很早就拉拢苏军各部队,而他在掌权后,就更大幅度地撤换各级军官。
1991年8月末到9月初,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下达了诸多指令,撤销了部队中原有的组织机关,苏共在军队中的活动也被限制乃至禁止。与此同时,苏军总军事政治部的32名将军中的28名被强制退休,军事部门工作的军官中有9万人被撤换,远东地区有7000名军官被开除。这些举措,导致原本捍卫苏共领导的苏军,转变为所谓“维护总统、维护宪法”的西方模式军队,等于是自废了武功。
总体而言,苏联解体涉及军事、外交、经济、民族、思想等多个方面,但失去军队的保护与支持,可以说是导致苏联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苏联解体前夕,苏联高层由于多种失误,致使其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权,由此在整体上加快了苏联的瓦解速度。
参考资料:《苏联军队的瓦解》、《苏联军队崩溃原因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