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中国军工,在哪些技术及产品上超越俄罗斯?

近年来,中国军工快速成长,最大的例证就是中国对俄武器进口下降,从本世纪初期时的60%下降到近些年来的10%以下,近年来,中国引进的俄罗斯军工产品除S-400防空导弹系统外,再有就是苏-57战机了。中国军工的进步,离不开当年俄罗斯老大哥的支持,但中国军工一直力求自给自足,摆脱对俄依赖,并在这条道路上拼搏进取,所以,才有了今天中国的一些武器产品得到世界认可,并远销多国。在部分武器制造上,俄罗斯也开始进口中国军工产品,那么,作为军工大国的俄罗斯,都青睐哪些中国的军工技术和产品呢?

柴油机


中国军工,在哪些技术及产品上超越俄罗斯?

2015年上半年,一则消息震动了整个军工界。那就是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把8台自主研发的CHD622V20柴油机卖给了俄罗斯,并被列入俄罗斯某知名船舶设计院造型目录。原来,CHD622V20当时突破了该领域中重要的核心技术,对高端动力市场和强军装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CHD622V20型20缸船用高速柴油机以清洁、高效能源技术为核心,单机最大功率达到3800千瓦,填补了3500千瓦以上国内高速柴油机动力的空白,可广泛应用于海洋运输船、打捞船、公务船、舰船等市场,既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柴油发动机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油耗最低的柴油机之一,其零部件寿命长,后期维修成本也远远低于国内其他柴油机。该型机自研发以来,得到业内各界和潜在市场的广泛关注,而这就包括俄罗斯。

签订合同前,河柴与俄罗斯客户进行了多次深入沟通,并邀请客户到产品试验现场观看试验情况,俄方对我产品相当认可。而这大大提高了河柴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2017年11月,俄罗斯又向中国进口了4台船用柴油发动机,将其作为俄军暴风-M型轻型导弹护卫舰的动力源。这也是俄罗斯首次向中国进口军舰的核心部件,中国装备再次颠覆了世界的认知。这也说明,在一些高端领域,中国已经完全有能力反销给俄罗斯设备了。代号为“暴徒-M”的21631型导弹护卫舰原计划建造9艘,已建成的前5艘均采用德国MTU公司的16V4000M90型16缸船用柴油机。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遭受西方制裁,德国MTU公司停止向俄供应发动机,俄方不得不转向中国,引入河柴重工推出的CHD622V20型柴油机,作为21631型导弹舰第6、第7号舰的发动机。

可以说,经过多年来的技术积累,中国已是拥有完整造船工业技术体系的制造大国。目前,中俄两国在船用动力方面已展开多项合作,俄海军6艘21980型“白嘴鸦雏”级快艇装备的也是中国河柴重工TBD620V12型柴油机,未来中俄两国造船工业的合作空间可能更大。

海上综合补给系统


中国军工,在哪些技术及产品上超越俄罗斯?

2015年4月,中国与俄罗斯签署合同,俄罗斯海军向中国采购5套用于远洋综合补给舰的海上补给系统,该海上补给系统系统由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合同共包含5套补给系统,将安装于俄罗斯正在建造的“帕申院士”级14000吨级中型综合补给舰。

海上补给系统包括液货补给和干货补给两种,作为补给船舶的重要装备,主要用于在海上航行或远海作业的船舶传送诸如水、燃油和食物等供应品,以保证船舶的正常营运。

由于需要具有高海况情况下稳定工作的要求,舰用补给系统的研制成本高、难度大。这次出口俄罗斯的海上补给系统,就同时配备自动张紧系统,用于补偿海上横向补给时舰船之间因海浪和航行引起的距离变化,并能满足防爆、防静电、防低温、防潮湿等特殊要求,技术设计、加工制造难度系数属国内最高。

该合同的成功签订,进一步巩固了中国海上综合补给技术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市场份额。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出口全套海上综合补给技术的国家。目前海上综合补给系统关键技术被美国、中国、欧洲等少数几个国家垄断,其他能够建造补给舰的国家,大多数产品比较单一,以油水补给舰为主,建造综合补给舰的技术需要进口。

微电子元件


中国军工,在哪些技术及产品上超越俄罗斯?

在航空方面,中国一直发展迅速,在飞船对接,空间站发展,探月探火星方面,一直都发展得不错。而中俄在航天方面是最有合作前景的。

在芯片和微电子领域,俄罗斯不具备优势,而在这两个方面,中国恰恰具备优势,所以,这就为中俄合作设置了前景。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公司总经理德米特里罗戈津在谈到俄中潜在合作领域时就曾表示,“中俄可以在运输领域进行合作,用我们的火箭为中国发射卫星,也可以向中国供应火箭发动机,我们则希望从中国购买我们目前或者以及需要的微电子设备。”俄罗斯的火箭发动机世界领先,就连美国都要从俄进口。罗戈津还透露,中俄计划继续在卫星导航领域进行合作。而合作,就意味着中国拥有俄罗斯没有的技术。

近年来,中俄关系十分友好,俄罗斯从中国引进一批微电子元件、舰用柴油机等设备,中国从俄引进高端战机及防空系统,这都高度表现出两国的互信来。每个国家各有所长,通过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和发展。

从中国方面讲,从昔日的“以俄为师”到今天的对俄出口,着实应为中国军工人员点赞,这让人不时想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不过,我们也要头脑清醒,不能自大,毕竟中国很多军工技术还不及俄罗斯,还有很多要赶超的方面,相信,中国军工人通过努力会逐步赶上并超越。(郭宇男)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