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每个志愿军都有堂堂正正的名字,取这样不入流

看完电影《金刚川》,发现里面的志愿军战士都叫石头、高个子、瘸子、三娃子、戏子、文人、蛋*面,我不禁有个疑问:英勇的志愿军将士都不配拥有姓名吗?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孙占元,哪一个名字叫出来不是惊天动地呢?为什么非要用这些不入流的外号代替呢?有人说那是因为咱们的战士都是农民出身,文化水平低。那今天我们就来拨乱反正。

每个志愿军都有堂堂正正的名字,取这样不入流

志愿军英雄,每一个都有堂堂正正的名字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说到人民军队,就是“土八路、泥脚子、大字不识一个”的形象,一说到敌人,就是人均知识分子、海归精英,喝着咖啡说着洋文。说得多了,这个定式就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旧中国的文盲率高达90%,剩下那10%识字的人,很多也只是会写写自己的名字,识得百来个字。1936年,美国记者埃得加斯诺到达陕北,惊讶地发现,红军中的识字率竟然达到了70%,剩下的30%是刚刚参军还没来得及扫盲的新战士。

每个志愿军都有堂堂正正的名字,取这样不入流

这张图至少说明两个问题:部队都称同志而不是兄弟,大家都识字!

红军战士从一参军开始就要进行扫盲学习,即便是在长征途中的雪山草地也没有中断过。硬性的指标是要学会500个常用汉字,有了文化,往小了说能理解军事条例,能进行基本的战术作业(地图、步炮协同、穿插迂回),往大了说,能开阔眼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才不会变成一群啸聚山林的梁山好汉。可以说在那个时代,红军是最有文化的军队,红军战士是人均文化水平最高的一群人。

红军的将帅(后来的十大元帅),有6人有海外留学经历。朱老总20岁时府试第一名,若不是大清废除了科举,他就有秀才的功名。23岁考进云南讲武堂,36岁已经做到宪兵司令,但为了寻求真理,毅然放弃高官厚禄到德、苏两国学习军事。刘帅19岁考入重庆将校学堂学习军事,之后用15年的时间做到了军长。南昌起义后,远赴苏联最著名的军事院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从完全不懂俄语,到熟练掌握俄语,他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

每个志愿军都有堂堂正正的名字,取这样不入流

独立写作的红军小战士

叶帅,考进云南讲武学堂,南昌起义后到苏联进修两年;聂帅,上过私塾、小学和中学,20岁开始,先后到法国、比利时、苏联三国留学。陈帅,先上的成都工业学校,后到法国留学。林,在苏联养伤期间,进入伏龙芝军事军院学习,这些人放到今天,都是妥妥的学霸。

其他没出国留学过的,如罗帅,也是青岛大学和武汉中山大学的毕业生;彭老总家里穷,但当兵后也考进了湖南陆军讲武堂;徐帅,上过师范,后来又上了黄埔军校。学历最低的贺帅也上过5年私塾。可以说,当年的红军将领个个都是人中龙凤。

每个志愿军都有堂堂正正的名字,取这样不入流

1937年,正在看报的红军战士

有人说,这都是高级将领,那普通战士呢?李云龙当了团才不还是大字不识一个呢。其实这完全是电视的演绎。从井冈山会师后,红军就成立了专门的教导队,目标就是要建立一支“有文化有觉悟”的革命队伍。

教员亲自上阵,为战士们讲中国历史、西方殖民史、革命理论、组织方法。朱老总为大家讲军事技术、基本战术、游击战术等。学习完理论知识后,立即下山实践,回来再总结经验,优秀经验向全军推广。这种学战相结合的方式,让红军成长得很快,以前没学过军事的干部,水平也不差于正规军校毕业生,很多战士也成为优秀的后备干部。

每个志愿军都有堂堂正正的名字,取这样不入流

诺曼底登陆后,八路军话剧里的轴心国酋首,说明我军具有国际视野

1931年之后,红军把各部队学校整合起来,成立了专门的培训学习。在长征途中,有专门负责培训的干部团,到了陕北之后,又先后成立了工农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等教育机构。可见我们对教育是极其重视的,除了打仗和训练之后,基本上都在学习。

每个志愿军都有堂堂正正的名字,取这样不入流

这张图中,不但有世界名将、武器装备,还出现了航母

据斯诺回忆,他在陕北接触到的红军普通战士,基本都有独立写作的能力,对世界格局和社会现状有基本的认识。正是因为军队有文化,才能觉醒自我人格,才能听得懂革命道理,才能塑造起自己的信仰和灵魂,才知道我们究竟为何而战,才是一支打不垮的军队。

每个志愿军都有堂堂正正的名字,取这样不入流

这张图中,除了军舰之外,还有飞艇

在斯诺的描述中,红军的生活非常健康,这个健康不是生理上的,是心理上的。他们每天早上五点起床,上午两小时训练后,还有两小时文化学习,下午是两小时学习和两小时娱乐。娱乐的项目除篮球外,竟然还有网球和门球。此外每个连队还有一个列宁室(图书室),里面不光有书籍和杂志,还有航母的解剖图(美军列克星敦号)。可以说红军的物质生活虽然十分匮乏,但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像一个充满了朝气的年轻人。

再反观我们的对手,却充斥着拉壮丁、吃空饷、喝兵血、双枪将、拉山头等数不清的丑恶。在整个抗战期间,他们共抓了1500万壮丁,竟有700多万人还没上前线就被折磨死了。至于学习文化更是别想,整编74师算是嫡系王牌部队了,识字率也只有30%多。在孟良崮被歼灭后,再次重建的整编74师识字率还不到10%,彻底沦为二流部队。

每个志愿军都有堂堂正正的名字,取这样不入流

志愿军在战斗间隙坚持学习文化

可以说,除了物质上我们不如对手外,在其他各方面对他们都是降维打击。也正是因为军队有文化、有信仰,才能在数十年的疾风恶浪中以弱胜强。电影讲的是志愿军英雄,但绝不能夹带私货,观众老爷们不傻,这样搞下去,翻车是迟早的事。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