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麦氏对杜鲁门说:中国绝不会出兵,即使出兵,


麦氏对杜鲁门说:中国绝不会出兵,即使出兵,

浴血三八线104:抗美援朝战争前因后果之二

作者:桅杆

按:今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这场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其实并不遥远,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战略格局。在这场立国立威的战争中,数十万英雄儿女,为了洗刷百年国耻,为了民族奋起,在异国土地上浴血奋战,勇挫强敌。谨以此文,纪念最可爱的人。

(一)朝战爆发后,中方未雨绸缪,加强东北边防并组建东北边防军

组建东北边防军:朝战爆发后,中国密切关注战争进程。1950年7月7日、10日,也即朝战爆发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北京先后两次召开会议,传达关于成立东北边防军的决定。13日,正式下达《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立即抽调第13兵团(辖第38、39、40军,后又增加42军)和四野特种兵司令部及所属部队(3个炮兵师、4个高射炮团、1个骑兵团、1个工兵团、3个汽车团)组成东北边防军,编制人数25.5万余人。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委。

麦氏对杜鲁门说:中国绝不会出兵,即使出兵,

立即集结:命令编入东北边防军的各部队,立即从原驻地通过车运,于8月5日前全部集结到达指定地区。当时,上述各部队分散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各地担负着剿匪、整训和生产等任务。由于国内各铁路干线在解放战争中受损严重,尚在修建恢复之中,部队大范围车运调防任务很重。本着边集中、边动员、边车运的原则,在20余天里,东北边防军序列中的上述部队,于8月上旬在辽宁安东(今丹东)、铁岭、辽阳,吉林通化等地全部完成集结,并开展战前动员、物资准备和军事训练。

2、早做打算:加强东北边防军力量,部署二三线部队

充实力量:8月中旬以后,由于美军的参战,朝战已成胶着状态,形势已不容乐观。双方在半岛东南隅的洛东江一线形成僵持,朝战长期化的趋势已经显现。我军根据朝战局势,预判发展趋势,再一次加强东北边防部署,决定增强东北边防军力量。9月6日,决定抽调在中南、华北地区的第50、66军开赴东北,编入东北边防军序列,转入战略临战准备。

部署二三线部队:9月20日,我军再次下令,调计划用于攻台主力的第9兵团(辖第20、26、27军)所属各军,从10月1日起由江浙地区依次北上,进入津浦铁路山东段地区集结,转入整训待命状态。同时调第19兵团(辖第63、64、65军)至陇海铁路沿线地区集结整训。北京的计划是:在第13兵团等第一批出国作战部队出动后,即以第9兵团作为二线部队,以第19兵团作为三线部队,随时准备入朝作战。

麦氏对杜鲁门说:中国绝不会出兵,即使出兵,

3、训练及后勤:全方位的临战准备

军事准备:东北边防军集结后,8月13日,东北军区和13兵团在沈阳召开了由各军师以上干部参加的军事会议,明确了东北边防军的未来任务,即做好赴朝作战的一切准备,随时支援朝方抗击美国的侵略。并就此任务,要求在部队中开展战前动员和军事训练。在此期间,各部队还抽调师、团副职及参谋人员,赴朝考察战场情况,与朝军交流,实地了解美军的作战特点。

后勤准备:虽然当时还没有中国参战的动议,但中方按照“宁可备而不用”的原则,一切从准备参战出发来预做安排。北京决定以东北为入朝作战部队的总后方基地,组织物资筹措、调运和储备工作。还派周、林等重磅人物去苏联,为中国一旦参战寻求空军和装备支持。同时,东北边防军各部队抓紧补充人员、装备和物资。

(二)各方对朝战爆发的反映

1、美国对朝战的反应:迅速、过度,态度明确

朝战爆发的当天,美国即操纵大会召开紧急会议,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侵略等3项决议,并明确要求各成员国,须就朝战问题提供一切形式的援助。

第二天,即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27日,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并在海峡巡逻,阻止我军解放对岸。6月30日,杜鲁门下令美国陆军直接参战。7月7日,美国再次操纵通过决议(又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授权由美国组成美联军司令部,统一指挥参加干涉朝战的各国部队,由美国指派指挥该部队的司令官。

10月7日,美国操纵大会,通过了由其起草的所谓决议,即“采取一切适当的步骤以保证半岛情况的稳定”。美国对朝战的反应十分迅速、过度,也很明确:就是要运用一切手段,坚决保住南韩,进而统一整个半岛。

麦氏对杜鲁门说:中国绝不会出兵,即使出兵,

2、苏联对朝战的反应:匪夷所思

朝战爆发后,苏联的反应令人匪夷所思。自1950年1月起,由于新中国的席位被台岛继续占有,苏联为了抗议,开始缺席大会。朝战在6月25日爆发后,苏方建议斯大林:苏联代表应立即返回大会,以便行使否决权,反对通过任何不利于朝战的决议。但这项建议被斯大林莫名其妙地拒绝了,从而使得上述由美国操纵的各项决议,得以顺利通过,为美国干涉朝战开了绿灯。

苏联的目的是什么,至今仍是个迷。这只能理解为:苏联既支持朝方发动战争,同时又默许美国干涉朝战,意欲北朝在战争中失败。因为这样最符合苏联的战略利益,一方面可以把美国拖入战争,削弱美国国力,从而减轻苏联在欧洲与西方对峙的压力;另一方面,苏联可以名正言顺地在中国东北驻军,保住其在远东的战略利益,同时将新中国长期置于苏联的“保护”之下。事后分析,斯大林设了一个精妙的“大局”,北朝、美国和中国都在“局”中。

3、新中国对朝战的反应:化被动为主动

新中国是从新闻中得知朝战爆发的。这一方面说明,当时的中国对半岛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朝战的爆发又立即对中国造成了巨大伤害:朝战爆发的第三天(6月27日),美国即命令舰队在海峡巡逻,阻止我军。

当时,中国处境极其被动:苏联一方面纵容北朝发动战争,一方面又为美国干涉大开绿灯。在极其被动的局面中,中国为了防止战争失控而波及自身,并非一味消极观望,而是积极应对,加强东北边防并组建东北边防军,为朝战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做了充分的准备,力图扭转这一困局,化被动为主动。

麦氏对杜鲁门说:中国绝不会出兵,即使出兵,

(三)艰难的抉择: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战局逆转:朝战开战之初,由于实力相差悬殊,朝军势如破竹,三天(6月27日)即占领南韩首都汉城,一个月时间(到7月底)即占领了南韩90%以上土地和人口,把南韩军队和美军逼到洛东江一线。但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后,战局发生逆转,朝军的后路被切断,兵败如山倒。此后,朝、苏就试探中国直接参战问题。如果说,之前中国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到这个时候,中国参战问题就正式提上议事日程了。

朝方求援:9月底,以美军为首的美联军已经在三八线完成集结,随时准备向北进攻。10月3日,北朝紧急派内务相朴一禹将求援信送达北京。信中写道:“在目前敌人趁着我们严重的危机,不予我们时间,如果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则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麦氏对杜鲁门说:中国绝不会出兵,即使出兵,

环境险恶: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异常险恶。国际上,一方面,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状态;另一方面,新中国虽然属于东方阵营,与苏联刚刚签订友好同盟条约,但苏联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并不看好,且由于在东北权益问题上的交锋,对新中国也很不信任。

在国内,解放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百废待兴,困难重重。此外,对新中国而言,东南是最主要的贸易通道,由于岛上的蒋军大肆骚扰和美军巡逻,这一贸易通道被掐断;东北是中国唯一的重工业基地,一旦美军打到鸭绿江边,东北就将处于美军的炮火威胁之下。中国这两大经济命脉已经或即将处于危险境地。

实力悬殊:如果中国参战,直接对手将是美国。当时,中美双方在经济、军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经济上,以1950年为例,美国的钢产量为8772万吨,而中国只有60万吨,美国是中国的140多倍;美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为2800亿美元,中国仅为466亿元人民币,美国是中国的28倍。

军事上,美军一个军拥有75毫米以上火炮1428门,汽车约7000辆,坦克430辆;而我军一个军拥有75毫米以上火炮仅198门,汽车约120辆,没有坦克;当时美军在半岛还有1100架作战飞机和300艘舰艇。此外,美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军火工业体系,而中国只能生产一些轻武器。挟二战之余威的美联军总司令麦克阿瑟,1950年10月15日在威克岛与美国总统杜鲁门商讨战事时,信心满满地说:“中国绝对不会出兵,即使他们真的出兵,我完全有能力将朝战战场变成人类最大的屠戮场。”

麦氏对杜鲁门说:中国绝不会出兵,即使出兵,

艰难抉择:收到朝方的求援信后,中方多次研究出兵问题。10月4日、5日,伟人连续召开会议,讨论出兵援朝问题。会上两种意见分歧很大:一种意见是积极主张出兵,另一种意见是主张暂不出兵。中国当时一穷二白,与美国国力相差太大,最主要的担心是打不赢。出兵援朝,被认为是伟人一生最为艰难的决策之一。在充分讨论、反复权衡之后,最终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重大战略决策。

基于当时中美实力悬殊,我方虽然决定出兵参战,但本着“不扩大”原则,期望把战争控制在半岛范围内,并由此确立了“以打促谈、最终通过谈判解决半岛问题”这一参战策略。之后,由于苏联在是否派空军支援的问题上出现反复,在出兵的时机上又几经研究。美联军越过三八向北进攻以后,战场的形势急剧恶化,10月13日,我方决定立即出兵参战,并电告正在莫斯科交涉空军支援及军事装备的总理。电报的结语是: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未完待续)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