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一等功臣刘祚坤,放弃工作回乡务农,后
1999年1月上旬的一天,一位手杵拐杖的老人步履蹒跚地来到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民政局双拥办,向工作人员摊开了由志愿军后勤部、政治部编印的《抗美援朝功臣模范纪念史册》,随即便理直气壮地问道:
“同志,我是1956年5月份从朝鲜战场回来的,而今我都是快入土的人了,作为一名老兵,我想送我的长孙‘刘建光’当兵,继承祖业,为国出力,你们怎么就不给一个机会呢?”
老人说完,便将随身携带的“一等功臣”、“国际二级战士”的证书“砸”在了桌子上。
双拥办的工作人员先是一愣,反应过来后,便开始仔细打量老人拿来的纪念册和这两份证书。在这份发黄的纪念册功臣榜上,记录着共和国九十九位抗美援朝的一等功臣,他们英姿勃发,看上去精气神十足……
但,眼前的这位老人究竟是谁呢?难道他也是其中之一?
是的!
这位老人名叫“刘祚坤”,是从抗美援朝的战火硝烟中走出的英雄,当年全国99名“一等功臣”中的一员。复员后,他放弃了待遇优渥的工作无怨无悔地回乡务农,从此隐姓埋名40多年。
这些年来,老英雄的生活过得十分艰苦,但尽管如此,他也从来没有向组织伸过手。而为了能让孙子参军,为国效力,他才不得已亮明身份,将自己珍藏40余载的立功证书拿了出来。
而当工作人员在得知老人的身份后,不禁以无比崇敬的目光注视着这位满脸皱纹,且身材佝偻却高大伟岸的老人……
刘祚坤,1927年出生于鄂南咸宁石溪村的一户农民家庭。刘祚坤身世悲惨,幼年时,父母相继在战乱中死去,年仅五岁的他就成了孤儿,是同村的乡亲们将他拉扯长大的。
刘祚坤为人勤劳朴实,做事麻利,同村的木匠刘老汉见他无依无靠,于是便收他当了徒弟。没过几年,刘祚坤便成了十里八乡都有名的能工巧匠。
1945年,年仅18岁的刘祚坤与邻村的一个姑娘成了亲,第二年便生下大儿子刘应恒。随后几年,二儿子和三儿子相继出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刘祚坤分得了田地,一家人就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正当刘祚坤准备为三个儿子盖新房的时候,美帝国主义却将战火烧到了家门口——鸭绿江边。
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热血青年,面对侵略者来袭,刘祚坤不能置若罔闻。
1952年,刘祚坤穿上军装,挥泪告别了怀孕的妻子和3个年幼的儿子,毅然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了志愿军305部队122中队辎重一连一排3班的一名战士。
1952年冬,他所在部队奉命从湖北安陆步行启程到汉口,再乘火车直达祖国边境安东,在将写有自己的姓名、籍贯和通信地址的白布条缝在棉衣里之后,就随军上了前线。
在朝鲜战场上,刘祚坤与战友们并肩作战,随同部队一起转战朝鲜南北,每一次战斗,皆抱定必死的决心。
1953年2月,刘祚坤所在部队奉命被分配到兵站工作,主要负责管理和守卫仓库和火车站的军用物资。这份工作与前线作战相比,算是一份“闲差”!
所以在当时,有些战士想不通,认为前线有着大好的杀敌立功的机会,因此不愿待在后方工作。有的战士甚至说:“兵站工作干不得,枉然一天干到黑,人家立功你没说。”
实际上,战士们有这种情绪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都是英姿勃发的铁血战士,自然都想去一线战场上与敌人一较高下。
但刘祚坤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只要肯努力,不管在哪里都能干出好成绩。况且,不管是一线作战,还是在后方守仓库,都是为了能打赢这场战争,前方有人拼杀,后方也得有人驻守,要是大家都想上前线,那不就乱套了嘛!
再说,将物资守护好,也是一份不小的功劳。所以,与其抱怨,还不如沉下心来,认真工作。
为了让管理工作变得不那么“无聊”,刘祚坤每天在完成值班任务后,便拿起斧刨锯锉,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今天修修门窗,明天补补库房,后天又做这做那,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渐渐地,刘祚坤这种踏实苦干的精神感染了兵站的战士们,他们不仅安心下来工作,还经常跟战友们抢活干。
当时,仓库里存放着大量的废旧物资,由于前期没有人管理,因此都是散乱堆放着。刘祚坤告诉大家:“这是祖国人民的血汗换来的,咱们不能让它浪费掉。”
于是,他便与兵站的战友们不分昼夜地进行整理分类,将有用的物资给分列出来。几个月过去,仅刘祚坤一人收集整理出来的废旧物资,就装了整整6个火车皮。
有一次,刘祚坤在外面巡逻,突然发现山沟里堆着几张破旧的席子,他好奇地走了过去,而当他将席子翻开后,发现底下竟然藏着大批的黄豆。他赶紧叫来战友,将这些黄豆给清理出来,竟足足有500多斤。
随后,他们将这些黄豆做成豆腐,给战士们美美地加了一餐。
后来,刘祚坤又在巡逻时发现河沟里散落着很多汽油桶。当时他心想,即便这些汽油桶都是空的,也有大用。于是,他便二话不说就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将这些散落的油桶一个个给捞上来。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其中竟然有20多桶“毛必鲁”油和两大桶汽油。
所以你看,刘祚坤为人踏实、勤奋,工作起来一丝不苟,而也正是由于他这种精神,才会有那么多的收获。
这就好像我们工作挣钱一样,有些人“小钱瞧不上,大钱又挣不了”,最后啥都没得到。但也有些人,他们不论大钱,小钱,只要一有机会就去挣,反正总会积少成多,保不齐哪天遇到个好机会,挣了一大笔呢!
所以,刘祚坤的这种踏实勤恳的精神,无疑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刘祚坤恪尽职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表现出了勤劳肯干、诚恳务实的精神;此外,他热爱周围的朝鲜民众,热爱自己的生死战友,在群众中口碑甚好。
刘祚坤入朝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仗着自己所谓的“空中优势”对我军阵地进行了一轮又一轮地狂轰乱炸,刘祚坤与战友们一起在兵站运用了各种方法,加强了防空、防特等措施,有效缓解了美军的打击。
当军用物资需要运转时,他们能快速进行装卸,不给敌人以破坏之机,将大量的物资源源不断运送到前线,有效地保障了前方的战斗。
而在1953年4月的一天晚上,刘祚坤竟一夜之间成了英雄!
1953年4月26日晚上,刘祚坤正在值夜班,守护装有从苏联运来的5个车皮的航空汽油桶。
而就在这天夜深人静时,两架美军B26轰炸机开始对车站进行了狂轰乱炸,无数炮弹从空中落下,爆炸声震耳欲聋,火光四射……
突然,一个装满汽油的车皮被炸弹击中后便燃烧了起来。随着汽油桶爆炸的巨大声响,顿时间,一股股的巨大火柱直冲天空。
但这还没完!紧接着,敌机又开始俯冲下来,对车站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和扫射。
对于物资匮乏的朝鲜人民军来说,航空汽油是非常珍贵的,倘若敌机再继续轰炸下去,连剩下四个车皮中的航空汽油都引爆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大家慌乱之余,刘祚坤二话没说就冲了出去。当时,车站里四处烟火弥漫,汽油桶爆炸涌出的巨大火柱不断向天空冲去,周围火花四起、碎土纷飞,敌机还在轰炸和扫射……战友们都为刘祚坤捏了一把汗。
然而,刘祚坤此刻心里根本来不及害怕,一心只想将车皮中的航空汽油给“解救出来”。
当时,第一辆车皮已经被炸弹击中,无法抢救了,于是,他便冲向了第二辆车皮。
由于车门已经被炸凹了进去,无法正常开启,刘祚坤赶紧从地上抓起一根木头使劲撬,终于将车门给打开了。他赶紧跳上车,抓住汽油桶往下滚,当时也不知是从哪来的力气,竟一下子滚出了二十多桶。
敌机还在进行轰炸和扫射,周围燃烧的汽油已经蔓延到了车厢顶上,烈火将车厢烤得炙热发烫,刘祚坤在车厢里不仅要忍受高温,还要忍受浓烟。他的眼睛已经被烟熏得张不开了,长时间呼吸浓烟,更让他不停的咳嗽,但尽管如此,他的手依旧没有停下来……
不久之后,跑来了一位朝鲜人民军战士,他们两人相互配合,刘祚坤在车上滚油桶,人民军战士在车下将油桶滚到安全地带。
当时,油桶将刘祚坤的左脚砸得血淋淋的,他走路一瘸一拐,但他依旧忍着剧痛,不停地将油桶从车上往下滚。
随后,车厢上的火越烧越大,剩在里面的油桶被烈火炙烤得吱吱作响,马上就要爆炸了。在此危急时刻,一些志愿军战士和人民军战士紧急赶来支援,将车厢中剩余的300多桶汽油陆续滚下车,并对其进行疏散。刘祚坤一人,就滚出了85桶之多。
在抢救结束后,刘祚坤已经累得不行了,刚下车就昏倒在了地上,接着便被送到了战地医务室。
第二天,朝鲜人民军燃料局二厂专门派了两个军官前来向刘祚坤慰问致谢。此后,上级机关又多次派人来了解他的事迹,刘祚坤一夜之间就成了英雄。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部受朝鲜人民军燃料局二厂的请求,特批刘祚坤立一等功一次。随后,志愿军总部和朝鲜劳动党共同授予刘祚坤“一等功臣”的荣誉称号。
我们都知道,当时全国只有99名抗美援朝“一等功臣”,而刘祚坤就是其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湖北地区的唯一一位拥有此等殊荣的人。
再后来,刘祚坤又被朝鲜最高国务委员会授予“二级战士”的荣誉勋章一枚。
1954年5月5月,中朝在朝鲜平壤的“毛泽东广场”召开了盛大的庆功会,而刘祚坤就曾作为志愿军的特邀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受到了朱德、金日成、贺龙等中朝首长的接见。
而在表彰大会上,金日成主席更是高度评价了刘祚坤的英勇事迹:
“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一连新战士刘祚坤,发扬了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敌机疯狂扫射下,在大火中,英勇忘我地为人民军燃料局抢救出汽油85桶,精神崇高可嘉。”
而当刘祚坤做完报告后,会场里更是掌声雷动,与会者皆为其英勇之举而感动不已。对于刘祚坤来说,这将是他人生中最为光辉灿烂的时刻。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荣誉满身的刘祚坤便跟随部队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组织上为刘祚坤安排了新的工作,福利待遇都很不错,但刘祚坤却谢绝了领导的好意。残酷的战争并没有改变他朴实的农民本色,他始终不愿勉强自己去做一个‘官’,也许就像他说的那样:
“我一点文化也没有,建设祖国需要知识,还是让有文化的人去吧!”
刘祚坤的要求很简单,他只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与自己的妻儿永远在一起。
也许对于一些人来说,参军打仗就是为了能“拜将封侯”,而像刘祚坤这样的一等功臣,如果在军中一直干下去,混个校官不成问题,但最后竟然选择回乡务农,的确有些可惜。
但刘祚坤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参军打仗不都是为了“拜将封侯”,而是保家卫国,捍卫祖国的荣誉,是为了能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而这些,远比什么“拜将封侯”更重要,也更有意义。
1956年5月,刘祚坤荣归故里,刚到村口,就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全村老少,都争相恐后地来看这个挂着大红花,胸别军功章的大英雄。
但刘祚坤刚一到家,就听说自己当年参军出世的女儿,仅8个月大,就不幸染病夭折了。这个在战场上面对敌人的炮火毫无惧色的英雄,此刻竟然哇一声蹲在地上抱头痛哭。
看到刘祚坤哭得如此伤心,站在一旁的弟媳妇忍不住责怪道:
“你呀,真绝情,穿了军装就一走了之,也不知道写封信。你就算不识字,也应该请人代写,打听一下家里的情况。可是你……”
刘祚坤听后,哭得更伤心了!村民见状,也不好说什么,便纷纷离去了。
刘祚坤荣归故里,对于家乡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他们都很羡慕刘家出了这么一个英雄。但对于刘祚坤的家人来说,更多的担心与“责怪”。
刘祚坤一走就是好几年,这期间也没有给家里来过一封信,家人对他是生是死全然不知。此外,他走后,妻子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一个女人,同时要照顾三个孩子,还有一个即将出生的孩子,这让她怎么办?因此小女儿出生后,由于得不到好的照料,不久便夭折了。
作为他的家人,说不埋怨是不可能的。但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刘祚坤为了大家而放弃小家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和赞扬的。
刘祚坤回到家乡后,就开始潜心务农,他的英雄故事渐渐湮没无闻,人们也渐渐淡忘了。
刘祚坤虽然从战斗英雄变成了一位普通的农民,但当儿子们到了当兵的年龄时,他仍旧鼓励儿子们去参军报国。但可惜,由于几个儿子都是在困难时期成长起来的,营养不良,都因为身体条件不合适,而未能如愿以偿。
于是,老人便只能将参军报国的梦想放在了孙辈们身上。
1997年,刘祚坤的长孙刘建光不知从哪里借来了一本《中国战争史内幕揭秘》,里面一幕幕悲壮的场面让他备受震撼。随后,他便向爷爷讲述了抗美援朝的故事。而听着听着,刘祚坤就突然悲痛的哭了起来。
刘建光不解的问道:“爷爷,你怎么哭得这么伤心?”
刘祚坤擦了擦眼泪,说道:
“建光,书中的好些英雄,都是爷爷的战友。他们英勇牺牲了,而爷爷却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而且还立了战功,比起他们来,不知有多么幸福,更自愧不配当英雄。”
自此,刘建光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爷爷是抗美援朝战场上走出的英雄。随后,刘建光在爷爷的鼓励下报名参军,但由于体检不合格,没有被验上。
后来,在刘祚坤的鼓励下,刘建光再次报名参军。而这一次,刘建光的体检终于合格了,爷孙俩别提多高兴了。
但谁知道,他们在家等入伍通知,一等就是一个多月,一点动静都没有。后来刘建光到镇里打听才知道,原来由于指标有限,体检合格、有门路的早已经穿着军装走了。
刘祚坤听后非常生气,他从破箱底摸出一个发黄的纸包往怀里一揣,接着便一把拉住孙子的手说:
“走,带我到市民政局去,我去找领导评理!你刘建光是功臣的后代,体检合格了,凭哪条不让你去当兵报效祖国呢?”
正因如此,才有了我们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此事过后,一等功臣刘祚坤老人送孙子参军报国的事迹便传遍了咸宁城,各级领导也纷纷表示:“明年只要你孙子的身体合格,不但只送一个,而且要优先送你的两个孙子参军入伍。”
刘祚坤这才高高兴兴地带着孙子回家去了!
1999年2月13日,咸宁市原副市长袁松青代表市委市政府来慰问刘祚坤老英雄,并为他送去了1000元慰问金和2床军被、2件军棉衣、20斤肉等许多慰问品。
此外,市里面还帮助刘老英雄解决了“三难”:住房难、生活难、治病难的问题。当时,市民政局还打算请老人和老伴一起到省军区疗养院安度晚年,对他说:“这里太苦了,您到干休所去吧!”
老人顿时眼睛一瞪说:“苦?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这里是天堂了!我还能活几天,算了吧!”
看,这就是我们共和国的英雄!
战场上,他们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恐怖存在,而在生活中,他们却默默无闻,纵然生活艰苦,也始终不愿向国家伸手。
尽管他们功勋卓著,是国家和人民的功臣,但他们却永远不会将这些荣誉放在心里。因为他们深知,自己不过是残酷战场上的幸存者而已,真正的荣誉,应该属于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英勇牺牲的战士们。
2003年,“一等功臣”刘祚坤老英雄因病去世,享年79岁!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最后,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老英雄,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