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当过半年兵,一生不摸枪杆子只拿笔杆子,毛
1927年8月,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相继发生。从时间线上来看,南昌起义要比秋收起义早一些日子。但是南昌起义之后,起义军一度找不到根据地,而秋收起义则在井冈山,建立了我军历史上第一块根据地。对于这个现象,蒋介石当时不以为然:认为秋收起义的领导者毛主席只不过是一介书生,除了会写写文章以外没什么别的特长。但是经过若干年的较量,蒋介石不得不承认:当年他的看法是错误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论专业背景的话,蒋介石是正儿八经的军校毕业生,而毛主席只是一个师范学校毕业的,。并且从毛主席的履历来看,主席的一辈子只当过半年兵,还是在辛亥革命那会儿,毛主席怎么就战胜了蒋介石?
时代差距如果从历史的必然性角度来说,在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面前,一个人不论能力有多大都不能拦截这个趋势。毛主席看出来了这一点,而蒋介石并没有意识到。因此,在时代的洪流面前,蒋介石被时代抛弃、成为时代的弃儿,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这种现象的具体体现就在于,对于各自队伍的治理方面。毛主席在管理队伍和政权期间,奉行的是较为现代的管理理念:比如奉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奉行以客观现实做决策。而蒋介石虽然生活在民国,但其治理理念还停留在封建社会。因此,老蒋虽然看似实力强,但也只是纸面上的实力,其骨子里是腐朽保守的。在新制度新理念面前,老蒋的队伍实在不堪一击。
大局观在电视剧《走向共和》里面,有这么一个细节:那就是民国成立后,原先的陆军总长段祺瑞想担任民国的总理。袁世凯对段祺瑞说了这样的一段话:那就是当总理和当陆军的总长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工作。当陆军总长只需要懂得军事就可以。但是当总理,需要有全局掌舵的意识。当然虽然袁世凯说的这段话目的是为了搪塞段祺瑞,但是他的话是有道理:那就是有大局观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袖。
而在毛主席和国民党的22年斗争中,双方的政策差距就可以看出两方面不同的前途。
比如说在国防工业方面,蒋介石的政权对于国防工业的建设只追求一个字:买。至于说自主生产军火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蒋介石几乎从来不考虑。
而毛主席则坚持认为:人间正道是沧桑,只有坚持自力更生才有前途。因此毛主席的队伍做到了从无到有——人民的军队,也从只有步兵演变到了拥有炮兵、装甲兵。甚至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就上马兴办了空军方面和海军方面的学校。
这既是国防政策方面的差距,同时也是志气方面的差距。毕竟,有志气的队伍,成就往往比没志气的队伍大。
军队思想建设方面,双方的差距更是不在一个层次方面。比如蒋介石的军队主要兵力来自于抓壮丁。而当兵的心态也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对于打仗则是奉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投降的原则。
而人民的军队这个截然不同。早在红军时代,红军的主要兵源就来自于老百姓的自愿加入,此外还有一部分红军则是源自对方的起义部队(比如宁都事变产生的红五军团)。红军实行官兵平等的制度,并且红军的队伍也是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队伍。
因此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虽然毛主席不是军校毕业的,但是他站得高、看得远,所以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