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毁电台,悲壮的留守红军突围到油山后,陈毅
1935年2月上旬,包围中央苏区的各路敌军,开始对瑞金、瑞西、雩都,和登贤各县苏区进行了所谓最后的“清剿”。当时,留守在中央苏区的1.6万红军部队,大部分被敌人打散,剩下的的部队最后被敌人压缩在一个狭小的地区,根据地的形势越来越危急。
在日益严峻的革命形势面前,苏区中央分局再次向中央请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2月5号,刚刚开过遵义会议的中共中央发来《致项英转中央分局电》,对分局作出三条指示:
(甲)分局应在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目前的困难是能够克服的,斗争的前途是有利的。对这一基本原则不许可有任何动摇。
(乙)要立即改变你们的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适应,而目前许多庞大的后方机关部队组织及许多老的斗争方式是不适应的。
(丙)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区分会,以项英、陈毅、贺昌及其他二人组成之,项英为主席。一切重要的军事问题可经过军委讨论,分局则讨论战略战术的基本方针。
图为抗战时期的陈毅
根据中央这一指示精神,苏区中央分局决定苏区留守部队分路突围,到赣粤边、闽浙边开展游击战争。并作出了具体部署:
红二十四师首长率师部和第七十团随苏区中央分局、中央军区机关和项英、陈毅、贺昌等行动;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率红二十四师第七十一团向湘南转移;陈潭秋、谭震林率红二十四师四个连去闽西,同张鼎丞等人领导的部队会合,在闽西地区坚持武装斗争;李天柱率红二十四师四个连向赣粤边界发展;毛泽覃率红二十四师一个连突围到闽赣边界开展游击战争;独立第六团由中共赣南省委、省军区的领导在雩都南部开展游击战争;独立第七团从会昌穿过敌人封锁线到闽赣边界发展。
图为时任闽赣军区司令员的毛泽覃同志
在部队集体突围前,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开始疏散重伤员。这时,留在苏区部队的重伤员有2000多名,要疏散他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们谁都舍不得离开红军部队。经过研究,这项工作最后交给了陈毅来作。
因为他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而且自己当时也是伤员,很能理解伤员的心情。就在上年八月底,陈毅任江西军区司令员时,在兴国战役中坐骨中弹。他拄着拐杖来到伤兵员的住地,心情沉重地对大家说:“中央苏区根据地暂时失败了,非转移不可,但中国革命肯定要胜利的,革命的火种是扑不灭的。我们现在的处境很险恶,因此,对伤员们要进行疏散、转移。同志们可以回家,或者到老百姓家去,打游击也好,种田也好,待革命形势好转时,欢迎大家重回部队。”
陈毅又接着说:“同志们疏散以后,要特别珍重自己,我们要经得起胜利的考验,也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万一遇到敌人,要不怕牺牲,不幸而非牺牲不可时,也只能牺牲自己,千万不能叛变革命。我们牺牲了,只要有同志还活着,将来一定会给我们报仇的。”伤员们听了都非常激动,他们纷纷表示:“只要革命有希望,我们就安心留下来。”最后,伤员们都由当地老百姓接回家去了。
最后突围的是中央分局所在的红二十四师七十团,这时他们尚留在雩都南部的仁凤山区。这支部队往哪里突围?分局领导人经过仔细研究后决定,到以油山为中心的赣粤边地区去。因为那里敌人虽然强大,但我们党的群众基础也很好。
原来的红二十二军就是在那里建立的。该军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后,1934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李乐天和杨尚奎带领一批干部和一个营的武装,从雩都来到了油山,在那里建立了粤赣边特委和军分区。由李乐天任特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杨尚奎任特委副书记,在那里坚持游击战争。
图为陈毅、项英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广东南雄市油山镇
就在3月4号上午,敌人进犯红军驻地的枪声已经越来越近了。突围前,项英、陈毅等决定还是先向党中央发个电报,报告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及部队分路突围后的部署后再走。
下午一点多钟,最后突围的红军部队都已经集合起来,可是电台的呼号还是没有叫通。当时,报务员急得满头大汗。到了下午3时,进犯的敌人已经逼近了,分局命令贺昌率两个营先行突围。
但刚出发不久,就遭到敌人的伏击,贺昌对大家说:“现在是考验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干部对共产主义事业忠心的时候了,是考验我们对党对人民忠心的时候,每个同志都要不畏艰险,冲出重围去!”他们虽然突出了敌人的重围,但部队被打散,贺昌同志后来也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图为时任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的贺昌同志
贺昌同志是山西离石县(今柳林县)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曾参加过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30年春,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从1932年起,先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等职,1934年2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陈毅在后来惊悉贺昌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审计委员会主席阮啸仙在突围中牺牲后,悲痛之极。他含泪写下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诗篇《哭阮啸仙、贺昌同志》:
环顾同志中,
阮贺足称贤。
阮誉传岭表,
贺名播幽燕。
审计呕心血,
主政见威严。
哀哉同突围,
独我得生存。
到下午五点钟,电台终于叫通了,分局把突围的情况报告了中央,同时收到了中央的回电。但由于中央的密码更换了,电码译不出来。这时,分局领导决定砸毁电台,毁掉密码。从此苏区分局便于中央失去了联系。
晚上,项英和带着腿伤的陈毅带着一个营的队伍出发了。刚刚出发不久,部队也被敌人打散了。为了减轻突围部队压力,缩小行动目标,分局决定部队由其他同志指挥,项英和陈毅则带着几个警卫人员另行突围。
后来,项英和陈毅一行在地下党的安排下,一路历经艰险,几经辗转,最终胜利到达地处粤赣边根据地中心的油山。
在油山根据地,中央分局确定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高潮”的斗争方针。从此,中央分局直接领导着这支红军游击部队。以油山为中心,在江西的信丰、赣县、龙南、上犹,广东的南雄,湖南的桂东一带开展游击战争。
此后,油山在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变成了南方八省十四个游击区的中心区域。尽管当时游击战争在这里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存在于分局领导人心中的一块心病,并没有去掉,这就是他们对党中央的思念之情。还是在红军长征后不久,陈毅就写下了思念党和红军的诗篇:“微石终能填血海,大军遥祝渡金沙。长夜无灯凝望眼,包胥心事发初华。”
可是,自从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以后,直到1936年秋天,分局除了突围前收到党中央的两封电报以后,南方各游击区就一直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系。项英、陈毅等分局领导人与南方其他游击区之间的联系也完全被隔断,他们迫切希望得到中央的指示。
陈丕显在《赣南游击战争回忆录》中回忆说:
那些日子,陈毅同志多次与项英同志商量,应当与中央建立联系,听取中央的指示。他们曾经对我说:“要是能派个人到陕北就好了!可是谁能够去陕北呢?有的同志认为和党中央联系,路上危险太大,不能冒险,你和杨尚奎同志对路途又不熟悉。”
图为陈毅在南昌新四军军部和新四军高级指挥人员合影
就在这时,国民党“进剿军”好像也知道我中共中央分局领导人的心思似的,于是,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可以摧毁红军游击队指挥机关,从而可以消灭整个南方游击队的恶毒计划。
1936年秋的一天,赣粤边特委内线交通员黄亚光来到油山上,给分局领导人送来了一封机密信。信中说:“党中央派人来了,带来了重要指示,要分局负责同志到大余城南大饭店里会面。”
这封信是党派到敌第四十六师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写的。在得到这个消息后,大家都非常高兴。然而,谁都不知道这是敌人和叛徒们共同炮制的一个阴谋计划。
陈海(原名陈宏),是红六军团长征时的掉队人员。后来,组织上派他到余汉谋的部队做兵运工作。他曾几次到赣粤边特委报告过工作,有时还带来国民党的一些报纸刊物,因而,得到了分局领导人的信任。
当时,陈毅万万没有想到他已经叛变了。这封信就是陈海按照先期叛变的原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和敌人合谋的意图写成的。陈毅等人收到陈海派人送来的这封机密信后,喜出望外。为了不错过和中央取得联系的机会,他决定亲自带人去一趟。
第二天拂晓,他就由当时的梅山区委书记黄占龙带路,一同下了梅山,来到了大余县城。他们俩决定先去梅峰桥头以做糖铺生意做掩护的秘密交通站探听虚实。当他们快到糖铺时,发现敌人正在那里搜查,于是停住了脚步,躲进一家茶馆喝茶。这时,原来在交通站工作的一位姓曾的老头走近他们,悄悄地说:“陈海已经叛变了,昨天他还带着国民党兵把黄光亚同志抓走了,你们赶快走吧!”
图为红军游击队员当年在油山躲藏过的山洞
这时,大街上已经开始戒严了。陈毅和黄占龙沉着地离开茶馆,穿过一家老百姓的小屋,从小路出了大余县城。然后,二人分头返回梅山住地。
原来,叛徒陈海在送出那封信后,一直守在大余城里,等待分局负责同志下山,以便实现阴谋后好去邀功请赏。可是,快到中午还不见人影,急不可待的他便带着国民党军队300多人,顺着山路悄悄地向梅山的斋坑包抄过去,这是红军游击队指挥机关驻地。
他曾在这里见过分局领导人,也熟悉这个地方的地形。当时,指挥机关的警卫员正在斋坑的棚子外面放哨,他把注意力放在正面的大道上,没想到敌人会从后面包抄上来。当他发现敌人时,已经来不及回棚子内报告,只好鸣枪报警。
听到枪声后,项英、杨尚奎等机关领导同志和警卫人员迅速冲出棚子,跑到另一个山头上隐蔽起来。搜山的敌人在山头上搜索了近两个小时后,也没有发现游击队指挥机关人员的行踪。气急败坏的敌人见抓不到人,便想出了一条放火烧山的毒计。当大火燃烧的时候,碰巧天上突然下起大雨,指挥机关人员又躲过了一场劫难。直到天色已晚,一无所获的敌人才悻悻离去。
图为时任共青团赣南省委书记的陈丕显
然而敌人并不死心,这年冬天,他们又先后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困20多天,红军游击队指挥机关的同志们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困苦。有时几天吃不到一粒粮食,喝不上一口水。陈丕显在回忆录中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我们在山上隐蔽了一天一晚,一无米,二无锅,什么也没有吃的。曾忠山同志拿出他在他躲藏过的那个老百姓家里买来的五六两米让大家吃……这五六两米真是比珍贵还要贵重啊!我们用一只压扁了的搪瓷口缸当“锅”,大家一边轮流做饭,一边站岗放哨。这时每个人都早已饥肠辘辘,饿得发慌。可是,谁也不愿意多吃一口,五六两米,八九个人吃了一“餐”。还没有吃完,最后把剩下的,连同在沟边采来的苦菜叶熬成了“稀饭”。那些稀饭的饭粒儿粘在菜叶上,也被大家你一筷子,我一筷子,都吃光了。
游击队员和分局领导人除了饥寒交迫之外,他们还要翻山越岭,在荒无人间的大山里不断地与搜山的敌人周旋。就在这危难时期,一身伤病的陈毅,怀着对党和人民的耿耿忠心,一腔诗情喷薄而出,躲在草丛里他,写下了他那作为“绝笔”的《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图为陈毅元帅的“全家福”
世间万事,正义必胜。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反动派迫于当时的形势压力,通过国共两党艰难的和平谈判后,终于同意南方各省根据地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团结一致,共同抗日。陈毅和中央分局的领导人,终于熬过极其艰苦的三年后,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完)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群星瑞金聚首》,文中配图,源自网络,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