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黄克诚回忆:四平之战,毛主席有毛主席的考虑

1946年4月19日,当小心翼翼的敌军向四平发起攻击时,才发现守军已不翼而飞。苦战一个月方才攻进四平的国民党军顿时欣喜若狂。发狂的国民党军立即分三路急追东北民主联军。我军由第三师第十旅掩护,分路向东、向北撤退。由于敌凭借机械化部队,与徒步行军的东北民主联军平行前进,在东北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其速度往往超过我军,又由于公主岭至长春一线均系平原地区,无险可守原计划坚守公主岭、长春等城已不可能。

19日,林彪与彭真、罗荣桓和周保中等在公主岭附近的范家屯"前总"会合,讨论今后作战方针,讨论中,一种主张是继续坚守长春,不能再退,还要"化长春为马德里";另一种主张退出长春,撤到松花江以北。林彪不同意守长春,他说:"长春人口近九十万,防线百余里,需要大量的守军。如敌先围城,同时集中飞机、大炮、坦克掩护步兵攻一点,我则可能既不能守城市,又丧失运动战的机会。所以今后主力仍以打运动战为好。"罗荣桓同意林彪的意见,也力主撤退,他说,"长春、吉林都是大城市,不利于防守,防线又宽,现在部队打得很疲劳,如果守长春,敌人从梅河口沿奉吉线插到吉林,就会把我们的后方打个稀烂,不但长春守不住,非退到西满蒙古大沙漠不可。"经过讨论,东北局最后决定,向松花江北岸撤退,退到松花江。

黄克诚回忆:四平之战,毛主席有毛主席的考虑

根据东北局的决定,东北民主联军仅以第七师一部在公主岭稍加抵抗,即行后撤。21日,敌占公主岭;23日,占领长春;25日,攻陷郑家屯;26日,攻占九台;28日,进占永吉、德惠;30日,兵临松花江南岸。1946年一年,国民党军在东北共占据城市53座,其中5月份占领二十座。而二十座城市又主要是在这十几天中占领的。这十几天里,国民党军在辽阔的黑土地上纵横驰骋,好不威风,达到了在东北攻势的顶峰,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这种好景象。

这段时间,也是东北民主联军最为艰难的时刻。从四平撤退尚有计划,到长春撤退,已有些混乱。部队疲劳,人困马乏,亟须休息;有的部队减员较为严重,元气大伤;普遍情绪低落、老部队中逃亡,新部队中叛变时有发生。更为严重的是,干部中也出现了叛变事件。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作战科长王继芳携带实力统计表投敌,暴露了东北民主联军四平撤退后实力受损和困难情况,国民党军乘机发起猛追,给正在撤退的部队造成极为被动的局面。

黄克诚回忆:四平之战,毛主席有毛主席的考虑

对当时的状况,西满军区司令员黄克诚是这样记述的:"从3月下旬国民党进攻起,到长春撤退,我军除南满外,总伤亡一万五千人,仅西满四个旅及一部地方部队,伤亡达七千左右,七、八旅连排干部大部换了三次,部分营级亦换三次,团级干部伤亡尚小,有些部队元气受到损伤,不经整训已难作战。""干部中一般情绪不高,特别是营以下干部一般有很大厌战情绪,负伤后到后方抢扰打人嫖赌(表现)很坏,伤愈后不愿归队。比较好的则要求到地方工作,坏的很多逃跑……有些干部则装病到后方。这些现象是抗战八年所未有。"

几年后,罗荣桓还提到四平保卫战后的撤退:"从长春撤退到哈尔滨时思想很混乱,全军无所措手足。无政府无纪律现象非常严重。各人搞各人的,各人抓各人的……这样的部队虽有武器,但很不巩固。敌人一进攻,散的散,叛变的叛变,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困难。最严重一种认识是将四平撤退看作是十年前红军西路军失败的危险在东北的重演。

黄克诚回忆:四平之战,毛主席有毛主席的考虑

但人民军队不愧是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他们在这极端的困难面前没有垮。大部分部队都克服了敌人的追击和堵截,抵达第二松花江北岸。(松花江由土林市向东北流至三岔河,与嫩江汇合后折而向东。松花江在三岔河以南又称第二松花江工。)

四平的硝烟还没散尽,林彪已在总结四平作战和公主岭、长春、吉林失守的原因。 27日,林在给中央的电报中,系统地谈到了这些原因。首先,他指出公主岭、长春、吉林失守之原因,"除时间仓促来不及立住脚跟布置防线和工事外,还由于防线太宽,公主岭防线至少三十里,长春防线则一百八十里,吉林防线约五十里。如敌军先将我军包围然后集中兵力突破我一点,则情况甚难设想。"随后他谈到四平防御之原因:"四平之守乃因敌未料我军防御,故这(逐)次增兵来攻,被我各个击破,且该敌在野战中遭受了大的打击与歼灭,故四平防御战乃一时特殊条件形成,而不能作为我一般的作战方针。此次(后)如我军守大城市,则许多中小城市将被丢掉,许多运动战,各个击破敌人的机会不能利用。敌如继续增兵,对我守军进行包围攻击,则仍然要放弃。"林的分析得到毛主席的重视,当天,毛主席在发给各战略区关于四平作战的电报中基本上采纳了林的意见,只是个别字词作了改动:"东北四平街所以能久守,主要是因敌未料我军有防线,故逐次增兵,便于为我各个击破,使敌遭受我军重大打击。故四平防御战为一时特殊条件所致,不能成为我一般的作战方针。目前,我力守大城市则许多中、小城市将被丢掉,许多运动战各个击破敌人的机会不能利用,敌如继续增兵对我守军进行包围攻击,则我必然仍要放弃大城市。"

黄克诚回忆:四平之战,毛主席有毛主席的考虑

四平作战,东北民主联军以8000人的伤亡,取得歼敌1万余人的战果,迟滞了国民党军的北犯速度,为巩固后方根据地赢得了时间。比敌军原定4月2日占领四平的计划推迟了49天。在这49天时间里,东北民主联军解放了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虽然后来又放弃了长春等城市,但保住了哈尔滨等北满城市,这些成果与四平之战是分不开的。

四平之战该不该打,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说法。这里主要涉及到对当时东北和战形势的判断,东北敌我力量的估计是否存在着失误。如大将黄克诚一直坚持四平保卫战是不该打的。他还曾当面向毛主席提出过。《黄克诚自述》中是这样记载的:

黄克诚回忆:四平之战,毛主席有毛主席的考虑

四平战役时,我连续给林彪发去好几封电报,建议他从四平撤退。但林彪既不回电,也不撤兵。于是,我于5月12日给中央发了辰文电,就四平保卫战提出了我的意见。但始终未见中央回音。直到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一天,毛主席约我和周小舟、周惠、李锐四人到他住地,我们边谈边争论问题。当谈到四平保卫战的情况时,毛主席问我:"难道四平保卫战打错了?"我说:"开始敌人向四平推进,我们打他一下子,以阻敌前进,这并不错。但后来在敌人集结重兵寻我主力决战的情况之下,我们就不应该固守四平了。"毛主席说:"固守四平当时是我决定的。"我说:"是你决定的也是不对的。"毛主席说:"那就让历史和后人去评说吧。"通过这次同毛主席的谈话,我才明白,当初林彪既不撤兵又不给我回电报的原因所在。

黄克诚回忆:四平之战,毛主席有毛主席的考虑

黄克诚的回忆:四平之战,毛主席有毛主席的考虑,林彪有林彪的想法。他们在四平作战上有着不同意见,主要在他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比如,毛主席更多是从全国战略角度来看东北问题。在和战未定的时候,采取"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方针是正确的,不能由此认为这一方针是错误的。而林彪更多的是从东北战区的情况出发,从军事角度看待和战问题。全国停战协定签订后,国内和平呼声很高,毛主席认为,由于我党的坚决斗争,通过上党战役、平汉战役和绥远战役的胜利,迫使国民党签订了停战协定。东北方面只要采取坚决斗争,就完全有可能迫使蒋介石在东北停战。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3月27日,东北停战协议达成,军事调停小组并已赴东北地区;马歇尔来华调停,特别注意东北战事;民盟等民主党派均力主东北停战。从东北形势来看,我军在一段时间里控制四平,以利谈判与和平的到来,也是可能的。东北我军已控制许多中小城市,后又取得长春、哈尔滨,可以利用这些地方的人力、物力支持四平作战。

黄克诚回忆:四平之战,毛主席有毛主席的考虑

毛主席认为东北我军力量强大,全国形势又对我有利,故四平作战是可以打而且必须打的。对此,东北局和林彪的意见也基本上是这样的。当然,毛主席对东北形势的估计是较为乐观的。比如,他要求东北同时要有对付国民党15个军的计划,这显然超过了东北我军这时的作战能力。但这种乐观也与林彪对东北形势的乐观估计分不开的。3月23日,林在给中央的电报中说:"以敌现有的全部兵力,则无法控制沈阳至长春的沿线和沈阳到营口的沿线,更绝不可能占领康平、法库、通辽、郑家屯。敌即令现再增加两三个军,亦只能打通营口和长春,仍然难于控制康平、法库、通辽、郑家屯。因此,东北绝对多的地区和大半数以上的人口,即令国民党继续进攻的条件下,我仍能控制。我方与重庆谈判,望以以上事实作根据,勿作过大的让步。"林彪并于24日建议中央,苏军突然北撤,我军应以一部兵力乘机控制长春路沿线城市以阻止敌军北进。并请示派部队进占四平、昂昂溪。林的乐观分析和建议不能不影响到毛主席的决心。就在24日这一天毛主席发出控制长、哈及中东路全线,坚决控制四平的指示。

四平要不要守,守到什么程度,毛主席与林彪是有分歧的。毛主席主要着眼于以四平作战配合谈判,迫蒋在战场得不到好处而不得不停战。所以四平作战逐渐从外围战发展到城市阵地防御作战,逐渐演化成一场旷日持久的阵地战。林彪主要从军事角度考虑,认为应以打运动战为主,不以保守城市为主,即使是打阵地战,也应是运动防御,且战且走。如果在4月底5月初,当东北和平的前途已很渺茫,敌军主力又集中向四平推进的时候,主动放弃坚守四平,或许对后来作战更为有利。

黄克诚回忆:四平之战,毛主席有毛主席的考虑

毛主席与林彪的另一个不一致之处是关于东北敌军的主攻方向。毛主席认为四平为国民党军的主攻方向,本溪方向为国民党军的辅助方向。而林彪认为国民党军的方针是"先南后北"。3月24日的电报中,毛主席要求东北全力控制长、哈两市及中东路全线,而以南满、西满为辅助方向。25日林彪在电报中判断,敌今后将以主力完成对南满的占领(本溪、鞍山、营口等),其一部由铁岭向北逐步推进,待其南满主力北移后再沿长春路作大的前进。28日,林更进一步判断,顽敌有两种可能,南北同时进攻,抢占更多地方,一部分兵力在有力条件下向四平街及以南逐步推进,而将重点置于攻营口、本溪,完成南满工业资源地区之占领,然后集中全力北进。目前这种征兆可能性较大。对林的判断,毛主席虽然没有异议,但毛主席的注意力始终放在四平方向。4月21日,他指出:"过去蒋军作战重心放在南面,是因估计长、哈苏军不会速撤,现在蒋军作战重心已经放在北面,以争夺长、哈为目标。"在这个问题上,杜聿明后来有个回忆,披露了这段历史。三四月间,国民党犯了南北两线平分兵力的错误,到4月底,四平久攻不下,乃决定先攻本溪,后攻四平。这样看来,毛、林的判断都与实际存在着距离。

黄克诚回忆:四平之战,毛主席有毛主席的考虑

在四平防御战中,毛主席与林彪在作战指导上一致之处大于分歧。如果说有分歧,主要是在四平要不要坚守,守到什么程度和如何坚守上。毛主席主要着眼于以四平作战配合谈判,使蒋介石在战场上得不到好处而不得不停战。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东北大地几次出现和平的曙光,东北停战似乎马上就要实现。所以毛主席几次要东北方面再坚持一下,结果四平作战逐渐从外围战发展到城市防御战,演化成一场旷日持久的阵地战。林彪从东北局部出发,认为东北和平难以实现,他从军事角度考虑,认为四平作战,应以打运动战为主,不以保守城市为主,即使是打阵地战,也应是运动防御,形势不利就撤,且战且走。林彪的这些看法在电报中不时有所流露,但在毛主席的不断电令下,他还是坚决执行了毛主席的指示。所以当1971年林彪事件后有人提出要写文章批判四平保卫战中的林彪时,周恩来即委婉表示:四平保卫战要研究一下,如果可以不写,就不一定写了。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四平防御战中林彪是基本上执行了毛主席的作战部署的。

四平之战的帷幕落下了,东北和平走到了尽头。后来的停战不过是双方喘口气而已。战场上的较量将最后决定谁是黑土地上的主人。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