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喜欢扎堆在B站看老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摄的四大名著电视剧近日在网站再度受到热捧——
年轻人为何喜欢扎堆在B站看老剧?
■本报记者 卫 中
B站(哔哩哔哩的简称)近日上架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摄的四大名著电视剧,受到用户的热捧,其中1994年版《三国演义》迄今为止的播放量已经超过1700万。B站的年轻观众为何会打破“代沟”,追捧起比自己年龄还大的经典电视剧?这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佳山认为:“年轻人通过弹幕的形式对四大名著电视剧进行重新解读,这让经典作品有了跨越时代的力量,同时也反过来提醒创作者和研究者,要关注和研究弹幕这种年轻人的网络语言。”
超过58万的追剧人数和82万条弹幕,说明年轻观众拥抱经典的热情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这句1994年版《三国演义》中的台词成为许多B站用户相互识别身份的一个暗号。电视剧中诸葛亮阵前骂死王朗的这段素材,多年来被UP主们加工成饶舌battle、变调等多种形式的作品重新演绎,为无数B站用户带去了欢乐时光。因此,当1994年版《三国演义》上架后,大量B站用户直接“空降”到第69集35分50秒处“打卡”,屏幕画面被“我的青春又回来了”等弹幕覆盖得严严实实。
不过,与超过1700万的播放量相比,还有两个数字更值得关注:超过58万的追剧人数和超过82万条的弹幕数量——这说明B站观众并非打完卡就走,而是认认真真地留下来追看并讨论剧情。而同时上架的1986年版《西游记》、1987年版《红楼梦》和1998年版《水浒》,累计播放量也超过2000万。B站观众对经典名著电视剧的热情并非个别电视剧的单独现象。
据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透露,B站的平均用户年龄在21岁左右。是什么原因让年轻人扎堆在B站上看比自己年龄还大的经典电视剧呢?一方面的确有情怀因素,与童年相关的记忆引起了他们的共鸣,弹幕中经常出现类似“童年的回忆” “经典之作”之类的文字,多少有一种 “考古”的心态;另一方面,这些经典作品本身的质量过硬,因此成为B站UP主们大量二次加工的创作素材,除了背景故事解说、配乐欣赏、历史文化追溯等内容,更有大量B站上流行的鬼畜视频和“名场面”。
研究互联网文化的北大中文系博士李强认为:“B站上这种经典影视剧的二次创作或者说再加工如此流行,反映了年轻人强烈的参与意识,就是‘我要参与,我要制作,我要表达’。”事实上,B站用户在经历了大量鬼畜视频的洗礼后,也对原作有了很强的讨论表达欲望。
用源自游戏、二次元、社交媒体等新词解读,让经典呈现全新活力
拍摄于三十多年前的经典电视剧,曾经是父母甚至爷爷奶奶的最爱,但B站上的年轻人用弹幕重新解读了它们。正如孙佳山所说:“经典名著的电视剧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不同年代的人们虽然共享了同一个版本,但是进入的方式和思考角度是不一样的。”
在B站看影视作品,如果关掉弹幕的话也许会失去一半乐趣。比如,当张飞擂鼓助阵的时候,弹幕飘过“太鼓达人上线”。关羽得知刘备消息后向曹操辞行时,弹幕飘过“关羽是曹操永远得不到的SSR”;另一条弹幕则用关羽的口气说:“虽然你给我又买皮肤又买坐骑,但我还是喜欢刘备。”《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出场时,弹幕上飘过“林怼怼要营业了”;而当她酸溜溜地“内涵”贾宝玉时,弹幕点评“情侣过招,招招致命”。
“太鼓达人”是一款热门电子游戏,“SSR”是卡牌类游戏里非常稀有的卡牌分类,而“林怼怼”是指黛玉十分率性、说话直来直去……这些网络用语和其中的 “梗”,是B站用户眼中识别彼此身份的暗号。与早期鬼畜视频相比,如今的弹幕文字更多的是用青年人自己的语言符号来解读名著,并形成了基于社群范围内的交流和思考。有专家认为:正是因为这种能够经过不同代际、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样阐释,才让经典影视作品具有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破译“秘密语言”,影视创作者建立起与青少年审美心理之间的联系
用游戏、二次元等概念对经典名著剧情和人物的有趣点评,引发集体共鸣甚至狂欢,为更多网生代观众打开了通向经典作品的新鲜入口。“网生代”观众通过弹幕文化“聚”在一起观剧,在为弹幕上各种灵光一闪的神评论“哈哈哈哈”之余,也对经典本身产生了更多兴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