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饮食男女:看李安导演如何把“自由”这一主题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而李安执拍的这部电影《饮食男女》更是将人的欲望发挥到了极致。

电影一上场便是大厨朱爸操刀做饭的场景,明明只是每周都会有的家庭聚会,但做的菜都是一般人只能到饭店里才能吃到的佳肴。在这场餐桌上,导演有意识地将四次“叛逆”放到了本该其乐融融吃饭的场景中,一方面是展示人的生理欲望——吃点好的,另一方面则是人物的心理需求在扩张。

饮食男女:看李安导演如何把“自由”这一主题

由圆桌圆盘围着坐而营造出的阖家团圆氛围,被主角们的每一次发声而慢慢撕裂。很多人看到最后只觉得家不是一个家,貌似每个人都心怀鬼胎,渴望脱离一出生就被绑架在一起的家人们。但这何尝不是另一种重组呢?经过电影两个多小时的叙述,影片的每个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弄得我们转不过弯来。仔细想想或重看一遍后我才品出了导演想表达的欲望又是什么。

它是表面上引人不禁流下口水的美食佳肴,也是暗地里不同人群对性的有意探索,更是孕育了本性欲望的自由环境。

下面我将就每个人追寻自由的历程来挖掘导演对于自由与束缚的看法。

饮食男女:看李安导演如何把“自由”这一主题

一、大胆的家宁:年轻气盛的她最早划开束缚的口子

家宁是朱家里最小的女儿,在她五岁时母亲便去世了,之后便一直在姐姐们那里获得所谓的“母爱”。在第二次家庭聚会前,她给我们的印象还是个乖乖女,只是她误认为朋友抱怨国伦是真的不喜欢国伦、自己也对国伦也牵挂在心而已,本以为家里老小应该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但她竟然先上车后买票,怀上了国伦的孩子。

饮食男女:看李安导演如何把“自由”这一主题

家宁与国伦

有人觉得很怪异,不能接受家宁这样的行为,好像人物的设定全都塌了,其实回看一遍,发现导演刻意留的小动作都能表现家珍其实早就对国伦上心了。藏得比较深的就是家宁刚出打工的店,两次遇见门口等待朋友的国伦的剧情,第一次是问他看的什么书,第二次是让他转告朋友下次还自己的衣服,明明朋友就在店里,却让国伦在稍信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记住她,可能家宁的人设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放到现实中,我们也是内心中藏着千言万语,有着不能说的小秘密,有些是自己害羞说不出口,有些则是像家宁这样违背了社会常理。在社会共同构建起来的规矩中,家宁这样的行为多少会受人唾弃,但她又何尝不是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天真的她或许还不懂得“女人们嘴上的不要就是要”这些潜规则,在人物年龄与缺乏关爱和管束的家庭环境下,可能就会诞生很多像家宁这样的女孩,容易被异性吸引,产生对性的好奇,以及对行为后果的不负责。

而导演刻意刻画这个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是强化了这类人物的存在理由,其实也是想借孩子之口来划出一道口子,以便笼罩在餐桌上的束缚一个一个散去。

二、守旧的家珍:释放喉咙从束缚中获得解脱

家珍是朱家的大女儿,由于母亲的去世以及心中痴爱的情人的离去,家珍在家中无形地扮演起了母亲的角色。这种老年女性的形象在她的外表与所处的环境上都能表现出。

比如她留着朴素的发型,几乎没有化妆的妆面,所穿的衣服就连内衣都只是偏灰的色调。而她的工作场所学校里也都只有穿着灰色校服的学生们,仿佛一到她的镜头,剩下的只有灰头土脸的印象,体会不到任何生机。

饮食男女:看李安导演如何把“自由”这一主题

其实家珍有着绝美的歌喉,她的声音余音绕梁,像是带人进入了天堂,接受音乐的洗礼,空灵又纯洁。在她献出歌喉的那一刻,封闭的家珍终于愿意松绑那颗束缚的心,看着与周围调皮捣蛋的男生不同的体育老师,她终于愿意打扮自己,让自己显得更加年轻漂亮。

有人说,改变就在一瞬间,不是他变了,只是过去压抑的太多太久。这句话放在家珍上是合适的,与无忧无虑的家宁不同,由于是家中的长女,母亲的去世让懂事的家珍自觉地担起母亲的责任,抛弃了与这份母亲形象与责任不符的自身欲望。

她的歌声是自由的,但她本身是不自由的,在她的工作环境中,导演刻意地将她的学生全部设为男生,也将她的办公室里的教师设为年龄较大的男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加上她之前的幻想情人的破灭,家珍很难通过与同年龄的同性比较以产生自己的欲望,也很难被身边的男性激发渴求,这反而加深了她自己强加到自身上的母亲形象,在家中既要照顾自己的父亲,又要关心比自己小的妹妹们。

而容易暴露肌肤的体育老师正是刺激欲望的合适人选。为什么没多少人会讨厌夏天,大概是在夏天人们裸露的皮肤很多,刺激着人的神经。而肌肉丰满的体育老师终于让封闭的家珍打开自己的心扉,真正唱出自己的心声,释放着家珍藏在心底的欲望。

饮食男女:看李安导演如何把“自由”这一主题

大改造后的家珍深情地望着体育老师

三、出格的朱爸:挑战社会底线突破束缚牢笼

看到前面都还能接受,结果最后剧情一翻转,本来觉得是追求健康、精力充沛、渴望守住家庭的朱爸,倒成了拆散这个家的罪魁祸首。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家宁和家珍都已离家自建家庭,而朱爸也想建自己的家,想和与女儿们同辈的锦荣结婚。这些话他憋了很久,从影片的第一顿饭憋到最后,朱爸终于说了出来,这其实是本片中最能体现对抗束缚解脱欲望的部分了。

饮食男女:看李安导演如何把“自由”这一主题

朱爸与锦荣

朱爸的这一行为其实违背了社会常理与家庭责任,虽然我们一直崇尚爱情高尚与自由爱情,但社会上还是充满着许多刻板观念,忘年恋或是同性恋这些字眼总能吸引部分人的眼球,甚至引来谩骂,其实身处于社会中的我们本来就是不自由的,出于社会秩序稳定的需要,我们总是在按着老一辈生活的方式过着这一辈然后再传授给下一辈。每个人成年之后或是自觉或是被迫着接受这些社会纲常,也许让人反感,但这些又不能片面地说它是完全错误的,它是维持小家与大家的一个重要手段。

可它放到自身上却是压抑人性的,是悲剧的。所以电影最后与其说是看到了大家纷纷坦白离开的悲剧,不如说是这些人追求自身自由后呈现出的喜剧。

而导演则是通过电影这一载体去刻意聚集这些受压抑的人群,故意放大这些人在释放欲望前后的对比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与主旨意义。

饮食男女:看李安导演如何把“自由”这一主题

最后准备坦白的朱爸

四、犹豫的家倩:在不断取舍后寻得自己的自由

前面三个人物,也许人们对他们的评价好坏参半,但是对于家倩,大家应该都是很认可的,并且仿佛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在家倔强的不行,好像每天都要和父母大吵一架,实则亲情联系最深,由第一次家庭聚餐上宣言要搬出这个家到最后的选择留在家中。

这样的家倩是符合大众审美与认知的。从家倩的情节上看,她像是自由的又像是不自由的。自由的是她能自己炒一手好菜不让自己挨饿,她事业独立不受人牵制,在性方面也是崇尚自由接受炮友的存在,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物欲上她都是开放的。

但她也是深受家庭这一传统观念束缚而导致不自由的。在她得知自己中意的同事李凯是大姐家珍的幻想情人时,她是放不下这些芥蒂的,在她到底要不要接受工作升职飞往阿姆斯特丹时,她也是放不下自己的老父亲的,甚至于到最后她留守在都走光了的空无一人的家里,或者是依旧沿袭着朱爸的每周日聚餐的习惯,也是可以看出她不擅长抛弃常规,恪守着这些社会规则的。

饮食男女:看李安导演如何把“自由”这一主题

事业女性家倩

而在家倩这一人物上,我只能称赞作者的妙,妙在人物不仅有自己性格的反差,也有命运的反差,到最后与其他人物对比所营造的强烈的反差。这些反差将前面三人营造的已经脱缰的绝对自由又拉了回来,得出自由与束缚的辩证统一的思想,让人喜出望外。

家倩这个角色到最后成了本片中自由与束缚的综合体的象征,而这大概也是编剧以及导演想传达出的真实的自由。

从人物结局上看,家倩守住了那个共同居住且承载许多回忆的家,她自己也如愿以偿地能独自掌勺,毫无顾虑地使用曾经朱爸不让别人进入的大厨房,在事业上则选择了升职并飞往阿姆斯特丹。而之前因为家庭犹犹豫豫或因为恋情左右摇摆的她,在最后也变得很坚定,断绝了炮友关系,不插足别人的婚姻,和朱爸和好,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身发展上。

她与其他三位主角比起来的确是被社会的条条框框所制约着,但是她也充分利用着社会所给予的最大自由,这也就是说我们是需要受到限制的。

饮食男女:看李安导演如何把“自由”这一主题

回想一下片中的限制之一——周日的家庭聚会,这是朱爸定下的规矩,为的是让这个家还完整,但其实朱爸这一规定本身就限制了女儿们周日的晚上安排。

但如果每周日都有家庭聚餐,结果有次周日临时取消了,你反倒不知道那晚要干什么了,甚至于身边的朋友知道你每周日固定的聚餐,所以聚会也不会邀请你,这就容易陷入自由的圈套。也证明了人的自由是受到限制的,且这种限制是很正常的,没有限制而得到的绝对自由反倒会让自己感到不自在。

而家宁和朱爸这两个人物所体现的绝对自由,的确有悖社会伦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那社会简直就乱套了,所以我认为这是作者在鼓励人们去勇敢追求自身的自由,少受世代沿袭的刻板印象的影响。

结语:我们活在当下这个有秩序的社会,看似被限制,其实社会给予了我们很多自由,比如规定不准歧视女性,追求人人平等,所以说家倩这一人物集中了作者想表达的核心思想——看似被束缚,其实很自由。


关注@八月凉秋,每周奉上优质的书评与影评各一篇,带你一起在书与电影的智慧中成长。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