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吃不吃惊,意不意外?万岁不一定是皇帝,宦官

最近几年,历史剧,特别是宫廷剧一直火热霸屏,其中的清宫剧尤其表现抢眼。其实电视剧制作人之所以选择这些题材,无外乎是老百姓们想看、爱看,看过之后还能不断地讨论以延续这些电视剧的热度,制作人们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今天堃哥不聊电视剧,这不是我的专业,只是想对这些宫廷剧中的一些细节进行探讨。

在看这些电视剧的时候,我相信一个情节大家一定都看过,那就是皇帝早朝的场面。只见文武群臣动作整齐划一,来左边跟我一起画个龙,在你右边画一道彩虹。哦对不起,走错片场了!

吃不吃惊,意不意外?万岁不一定是皇帝,宦官

文武百官上早朝

回到历史剧中。但见文武百官齐刷刷跪下,连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老儿和蔼的回一句“众爱卿平身”,皇帝身边的大太监再吼一嗓子“有事早奏,无事退朝”。这几乎是早朝环节的标配了吧?所以大家伙儿当然就会把“万岁”与皇帝联系起来,认为“万岁”就是皇帝,皇帝就是“万岁爷”。

“万岁”不是那个“皇帝”

其实,“万岁”这个词的诞生还真和皇帝没有多大关系。

在西周时期,还没有“万岁”这个词儿,但是有“万年无疆”、“万寿无疆”、“万寿”这一类的说法。而且这些词汇也并不是针对天子(那时候还叫大王)的尊称,仅仅是一种行文的款式,有时候也可以刻在鼎上。

战国时期,“万岁”才真正出现,但一直到汉武帝之前,虽然这个词经常能看到,但也并不是帝王专用。那时候“万岁”的用法有两类。一是用来表示“死期”,比如说刘邦定都关中后,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吃不吃惊,意不意外?万岁不一定是皇帝,宦官

汉高祖刘邦

意思就是虽然我现在定都在了关中,但我死之后,我的魂魄还是思念我的家乡啊(现如今的江苏徐州沛县)。这个用法没想到吧?皇帝表示不能接受!

第二种“万岁”的用法,是表示欢呼。再举个栗子,嗨,例子!还是跟刘邦相关,楚汉争霸中,项羽放回刘邦的家眷时,刘邦的兄弟们就曾经“高呼万岁”,跟咱们现在高声叫好类似,或者你想想战斗民族高喊“乌拉”的景象,差不多就这意思。

一直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万岁”才被儒家规定只能用在皇帝身上。从此,“万岁”成了皇帝的代名词,只有对皇帝才称“万岁”。

那三呼万岁又是怎么成为群臣朝见皇帝的固定礼仪的呢?影视剧中早朝时分大臣们“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场景又有没有毛病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堃哥先说说三呼万岁是怎么来的。

根据《汉书·武帝本纪》中的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官吏和护卫们忽然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其实现在看来,这应该就是山里面的回音,可是封建统治阶级们可不是这么想的,一切有利于统治的事儿全得为我所用!你看看,连大山都在喊皇帝“万岁”了,这不是“祥瑞”那什么是“祥瑞”?必须要求群臣们贯彻下去!

吃不吃惊,意不意外?万岁不一定是皇帝,宦官

汉武帝画像

于是,就从汉武帝时开始,“山呼万岁”定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固定礼仪,学名叫做“山呼”。在《元史·礼乐志》里,对“山呼”的仪式有非常详细的记载:凡是朝见皇帝的大臣们,先是跪在地上,这时候有个专门掌管朝见这个事儿的司仪官会高喊一声“山呼”,众臣一起叩头并喊出“万岁”;然后司仪官再喊一次“山呼”,大臣们再叩头再喊一次“万岁”;最后,这司仪官第三次高喊“再山呼”,众臣于是便再叩头,高喊“万万岁”。

看到了吧,“万岁、万岁、万万岁”不是连着喊的,得听总指挥的号令。不过话说回来,有个指挥也好,喊得整齐,才更显得庄重不是?所以影视剧中,这一类的情节还是有一点点瑕疵的,不过无伤大雅。

“宦官”也不是那个“太监”

说完“万岁”和皇帝的关系,咱们再来聊聊皇帝身边的人。不是后宫佳丽三千,是那朝夕相伴的“太监”!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太监”和“宦官”就是一回事,也有朋友可能知道“宦官”和“太监”是有差别的,但区别在哪儿也不是很清楚。其实,“宦官”等同于“太监”不能算错,但至少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明确的讲,在清朝以前,“太监”和“宦官”都是差别比较大的概念。

首先,“太监”和“宦官”这两个词儿出现的时间就有很大不同。“宦官”一词出现的非常早,在西周时期的史籍中就有记载;而“太监”这个词儿,出现的时间要晚得多,后面详细说。

宦官,又会被称作“宦者”、“宦人”。从“宦”这个字的字形字义来分析的话,原本应该包含了臣下和官吏的意思。有些大家知道的词汇,比如宦海、宦途、宦游,实际上就是针对“官”而言的,肯定不是针对“阉人”。郭德纲相声里开玩笑说于谦出身于“宦官人家”,其实想表达的应该是出身于“官宦人家”,两个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但也说明,“宦”这个字儿还真和“阉人”没有必然联系。

宦官制度起源非常早,在《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朝时期,朝廷和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而当时的宦官一般由身份卑贱的人充当,一部分来源于处以宫刑的罪人,另一部分是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到了秦汉之后,宦官制度更加完备,相关的规定也更加详细了。

在这儿堃哥必须要补充一句,宦官“悉用阉人”,宦官成为宫中阉人的特指专称,大约是东汉以后的事情了。所以,上述那个时期的“宦官”可以不是阉人,而后来的太监则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是阉人。

接下来就说说“太监”。太监原本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在唐宋时期,朝廷中都有设置太监这一官职,而且任职者也不是硬性要求全都是阉人。

吃不吃惊,意不意外?万岁不一定是皇帝,宦官

明朝的宦官

而太监和宦官发生联系,已经是明朝的事情了。明代在宫廷中设置了由宦官所统领的二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是宫廷中的上层宦官。也是这个原因,太监逐渐成了对宫中比较高级的宦官带有尊敬色彩的称呼。看明白了吗,在大明王朝,太监是高级宦官,他们可以直接管理一般的宦官。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来界定明朝时期“太监”和“宦官”的关系:太监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一定都是太监。是不是有点绕?

吃不吃惊,意不意外?万岁不一定是皇帝,宦官

清朝的太监

再往后发展到了清朝,才把“太监”作为宫中阉人的通称,“太监”和“宦官”才成为可以互用的同义词。这也是我们现在对太监和宦官关系的普遍理解。

综上所述,历史走到现在,“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但“万岁”不是那个“皇帝”,“宦官”也不是那个“太监”了。

最后堃哥再补充一句。其实把“万岁”等同于“皇帝”,或者把“宦官”等同于“太监”,不能算是错误。按照语言文化发展的规律,在目前的语言环境中,这样的使用并不会引起误解、困惑或者混淆,堃哥的初衷只是追根溯源,把这里面的关系理理清楚,顺便也拿给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朋友们看看。其中有错漏的地方,也请朋友们指出。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