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准爆款剧的翻车:宫廷剧的“伪高级”执念
一味追求制作的精良、服化道的高级而失了核心剧情,往往得不偿失。
文|茴香豆
来源|Vlinkage
《琅琊榜》凭借精良的制作赢得了极佳的口碑,也引领了国产宫廷剧的在制作上的“高颜值”审美。
自此之后,市场上诞生了诸多制作精良、立意高远的高规格古装剧。比如,《天盛长歌》《知否》《长安十二时辰》《大明风华》《鹤唳华亭》《庆余年》《清平乐》……在这些作品中,不少剧陷入了“伪高级”窠臼。它们的“高级”在于,包装精美、服化道零差评,未播先火,占据天时地利。但 “高级”只是皮相,核心剧情却堪忧,口碑两极化、收视或热度不尽如人意。
本文将以《天盛长歌》《大明风华》《鹤唳华亭》《清平乐》四部古装大剧为例,探讨它们身上有哪些 “伪高级”的特质?它们本来具备了“爆款”的先天基因,离点爆却差了点火候,原因在何?
高端精致上档次
论高级宫廷剧的“形”
在宫斗退场、武侠式微、魔幻遇冷的当下,集权谋与情爱于一身的宫廷剧成为古装市场的主流。在这些古装剧中,“高级”是自身的优点,也是宣传的亮点。
其一,立意“高级”,它们都拥有近似款浓郁的中国风剧名。比如,《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是宋词常用词牌。《鹤唳华亭》的取名灵感来自于魏晋南北朝逸闻趣事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大明风华》原名《大明皇妃·孙若微传》,《天盛长歌》原名《凰权》,原本女频向的剧名一经微调,“高逼格”高下立现。通过这些名字,剧集营造满满的“历史正剧感”。与以往强调家国情怀的历史正剧相比,这类剧集在立意上主张朝堂与后宫并重,试图兼顾严肃性和娱乐性。
其二,制作方“重磅”,大投资、大制作、大体量,有大公司“托底”,大古装无疑成为电视剧市场的资本竞技场。《清平乐》由正午阳光影业、中汇影视、腾讯视频联合出品,共投资4亿。《大明风华》由优酷、好酷影视、悦凯影视、北京文化等联合出品,共投资5亿。《天盛长歌》号称投资5亿。《鹤唳华亭》未公布具体投资数额,但其背后坐拥8家明星公司的实力不容小觑,曹盾、杨文军、侯小强等都是幕后赢家。
其三,演员配置“高规格”,名演员唱主角+实力戏骨压阵,是这类宫廷古装的标配。《天盛长歌》陈坤、倪妮扛起了“弈一局权谋天下,博一场爱恨起伏”的男强女强,倪大红、海一天、刘敏涛作为“大绿叶”担当。《清平乐》中王凯、江疏影都是中生代的中坚力量,喻恩泰、刘钧等戏骨级演员组建“大宋文人天团”。《大明风华》《鹤唳华亭》也启用相同配置,这一“选角公式”屡试不爽。
其四,服化道“精益求精”,与过去单一滤镜、五毛特效、磨皮抠图等“骚操作”相比,如今古装宫廷剧在服化道上精益求精,满屏高级感,纷至沓来的“精致主义”大秀不断刷新着观众的审美认知。《清平乐》的古典之美,竭尽全力还原宋朝风土人情。王凯饰演的宋仁宗,造型上几乎复刻了古画里宋仁宗形象。剧中女性角色的“珍珠花钿妆”,展现宋代的素雅与低调奢华。
作为头部内容,这些剧集均有大公司“入局”,从立意到内容,演员到制作,无一不是顶配。好的服化道可以为故事锦上添花,带领观众“入戏”,糟糕的服化道则令观众“出戏”。《天盛长歌》服化道细节经得住考验,场景恢弘,有电影质感。《鹤唳华亭》被赞服化道精美、礼仪考究。其中,《大明风华》是服化道“翻车”的,汤唯的造型被嘲,朱亚文的扮相被指像公公……服化道是检验作品优劣的重要环节,这些剧作基本都hold住了这项考验。
《大明风华》造型
评价两极化
服化道高端不等于剧情高端
精致的服化道,搭配成色上好的演员配置,构成了上述宫廷剧的高级“基因”,却不能 “一劳永逸”,它们或失收视或失口碑,与爆款失之交臂。
《天盛长歌》是典型的“口碑出圈、收视低迷”,最高收视率0.625,最低收视率0.154,平均收视率0.43,创下了芒果台近十年的最低记录。原定70集删减到56集大结局,匆匆下架引发了比剧情更火的“争议”。但从豆瓣口碑来看,8.1分的《天盛长歌》,被评为2018年最精良的古装剧。
导致《天盛长歌》草草收场的原因是什么?是剧情,这部剧虽以爱情贯穿主线,但胜在女主不是傻白甜与玛丽苏,男主也不是爱情最伟大的古装霸总。没有卿卿我我,只有大格局的复仇、权谋加高人指点,颇有几分《琅琊榜》的影子。遗憾的是,这部剧的开篇铺垫时间过长,劝退了部分受众,虽然后半段剧情愈发精彩,但已错过了稳住受众粘性的最佳时机。
《鹤唳华亭》被称作《天盛长歌》的2.0版本,但无论剧情、演员演技还是整体的画面与质感,都不如前者。两部剧的网络播放热度,却不相上下。与同期播出的《庆余年》《将夜2》《锦衣之下》《剑王朝》等古装剧相比,《鹤唳华亭》逊色不少,这部剧豆瓣评分7.1分,口碑在及格线之上。
和前两部“严肃体质”的宫廷剧比起来,《大明风华》在剧情和叙事上要轻快许多,也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老朱家的日常成为了观众喜闻乐见的谈资,对帝王家庭生活的生动描摹引发大众的共情,极大地增加了剧集的可看性。正因这份“接地气”的表达,让《大明风华》最高收视率2.288,最低收视率1.033,平均收视率1.935,在同期剧中堪称耐打。可惜,高收视的《大明风华》,却无法与“高口碑”相得益彰。豆瓣评分6.2分,网友对剧情的评价褒贬不一。
《清平乐》目前的收视和口碑尚属“可观”,平均收视2.42,豆瓣评分7.1。这部IP曾被寄予厚望,服化道精美,布景走心。但口碑陷入两极化窠臼:大部分观众认为,70集太长,“人间褪黑素”张开宙不断消磨观众的追剧耐心。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节奏刚刚好,好茶需慢品。
从剧情复盘我们不难发现,观众对这些作品是抱有期待的,但剧集播出后,往往无法兼顾收视和口碑,要么收视高企,口碑欠佳;要么口碑一骑绝尘,收视一言难尽。从这四部剧的网络热度来看,它们的网络受众基本盘不相上下,这也说明,这类剧集有相对固定的受众群,它们或许并不适合大规模开发?
虽有受众基础
为何频频“意难平”
首先,拖沓、过分冗长的剧情,是“劝退”部分观众的原因。随着越来越多兼具节奏感和质感的剧集出现,观众对大剧的要求不断提升。再加上现代人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每个人的时间被挤压得越来越碎片化。《清平乐》70集、《大明风华》64集、《鹤唳华亭》60集、《天盛长歌》56集……集数太多考验观众耐性,很多人还没看几集便转向不费吹灰之力的短剧、短视频。
相比之下,同类剧作《庆余年》便以“爽感”取胜,45集的《庆余年》在体量上中规中矩,而它“爽剧”的内核让观众“欲罢不能”。滕梓荆之死、击杀程巨树、朝堂斗酒背诗等“名场面”纷至沓来,将“爽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但爽感也不是“万能”的,《鹤唳华亭》剧情也很快速,但整体基调太虐,也成为劝退观众的“硬伤”。
这部剧剧情有两大特点,一是“反转再反转”,一开始凭借强情节、快节奏、一路嗨到底的古装新模式,吸引了不少人“围观”。随着剧情深入,一个阴谋来来回回反转多次,冗长的“局中局”让观众无力吐槽。二是剧情太虐,罗晋饰演的太子萧定权,腹背受敌,哭戏太多,过分阴郁,他与皇子的父子关系、与陆文昔的波折恋曲,更是虐得观众肝肠寸断心脏疼。
第三,想要构建宏观的视角,但故事内核力有不逮,这种问题主要出现在强行将女频小说改为时代视角的剧。比如,《清平乐》原著通过公主徽柔的视觉,来看皇室人员的封建礼制下的悲剧命运,电视剧则通过宋仁宗的一生,来看整个宋朝的时代风貌,以及作为统治者的悲情人生。立意高远,但每一个侧面都没能表达透彻。
第四,在历史的真实和虚构中取舍时出现偏差,看似营造了厚重的“历史感”,却又在细节上却做得不够严谨,让观众产生错觉。而刻意还原的地方,又不符合主流观众的审美习惯。比如,在《清平乐》曾因人设崩塌登上热搜,宋仁宗见一个爱一个的渣男属性被放大。还有徽柔被家暴,曹皇后来劝徽柔原谅李玮……这些情节在网络上引发较大争议,IP在选择落地某一朝代后,什么地方该大刀阔斧地改编?什么地方应该尽量去还原?这是创作者应该反复斟酌的问题。
第五,剧集与播放平台调性不符合。这些宫廷剧并非传统的“合家欢”类剧集,他们的受众相对垂直和细分。在网络上有一定的收视基本盘,但投放在电视台并不一定能“老少通杀”。例如,《天盛长歌》放在湖南卫视这种全民覆盖的大平台上播,但这部剧所针对的受众偏离了主流方向,难免遭遇收视滑铁卢。
电视剧是以大众为导向的文艺产品,不够了解当下观众的诉求,剧集调性出现了偏差,或者是内容与播放平台的调性不想符合,都难免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