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中为何要删除《口技》的这一段?专家:老
口技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仿声艺术,也属于杂技的一种。表演者通过口、舌、喉、鼻等脸部器官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来呈现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使听众仿佛身临其境。
口技在原始社会就有了,不过那个时候它还不是一种艺术,我们的祖先只是通过模仿动物的叫声来引诱猎物。那个时候,口技只是一种生存手段而已。
战国时期口技被首次运用到了军事领,史书上记载:秦昭襄王嫉妒齐才华横溢的齐国孟尝君,准备对他下杀手,孟尝君机智过人,让门客学狗叫,偷走狐面裘,贿赂了宠妃,得到出宫的牌子,又让门客学鸡叫,使官吏打开城门,从而顺利逃脱。“鸡鸣狗盗”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口技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最早的记载是在宋代,宋元的戏剧中动物的声音都是后台的口技人完成的。
唐朝时口技已经成为一门技艺,有专门教习的“学像声社”,这种民间组织专门培养口技人传授口技技艺。
宋朝是口技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这个时候口技已经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开始流传。口技人技术相当精湛,人才辈出,还行成了各种团体,专门演出口技。
清朝时期,口技从只能模仿一种声音发展到可以同时模仿各种声音。口技艺人把自己罩在帷幕之中,一个人同时发出多种声音,呈现一系列的的场景,被列为“百戏”之一,称为“口戏”。
庆幸的是,这样的技艺并没有失传。口技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2011年5月3日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中学课本中《口技》一文便是记述了一场精彩口技表演的全过程,绘声绘色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这篇文章节选自清代文人林嗣环的散文《秋声诗自序》,删去了头尾,截取了中间的口技部分。
仅仅是读文章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口技表演的精彩绝伦,然而2019年11月23日,口技表演艺术家牛玉亮之徒方浩然,现场给大家还原了文章中所描述的场景,让人震撼。
大多数人可能都不知道,这篇文章是经过删减的。“摇其夫语猥亵事,初不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这就是被删减的那一小段。
这一段比较隐晦的描写了男女之事,被选入教材时做了删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现在已经很开放了,但人们仍然是谈之色变的,认为这是是隐蔽的事,公共场合不可言之。
教材做出删减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在这方面一直比较保守,对于各种作品的审查也是极为严格的。
如果不做出删减,学校的语文老师可能羞于启齿无法给出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也无法做出正确引导。其次,家长们和社会舆论也会对学校造成很大的压力,这是很麻烦的事情,学校当然会选择规避。
不得不说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是有点缺失的,希望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灌输系统的知识,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