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古人祈雨花样多:鳗鱼之形,似水如龙,谈谈宋

一、欲得甘露,当以祭祈之

无水则粮不生,无粮则人不存。所以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中国古代对水有着强烈的依赖性,换句话说,古代风调雨顺往往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然而,囿于当时生产力落后和科学观念的缺乏,人们对雨的依赖逐渐变为对神的崇拜与敬畏,特别是在“久旱”之时,将希望寄托在“神明”身上,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祈雨的活动,经久不衰,沿袭至今。

古人祈雨花样多:鳗鱼之形,似水如龙,谈谈宋

虎力大仙祈雨

其实说到祈雨,我们大多会想到《西游记》中孙悟空和虎力大仙的斗法大赛,比赛祈雨的场景:大仙说:

“这一上坛只看我令牌为号,一声令牌响风来,二声响云起,三声响雷闪齐鸣,四声响雨至,五声响云散雨收。”

那大仙走进去,更不谦逊,直上高台立定。旁边有个小道士,捧了几张黄纸书就的符字,一口宝剑,递与大仙。大仙执着宝剑,念声咒语,将一道符在烛上烧了。那底下两三个道士,拿过一个执符的象生,一道文书,亦点火焚之。那上面“乒”的一声令牌响,只见那半空里,悠悠的风色飘来。虽说小说写得有些荒诞,但也从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中国古代祈雨的方式:某些特定的人,用一些神秘的法术,再与所谓“神”进行沟通、乞求降雨。

根据我们的常识,一般认为是通过祭拜龙王进行祈雨的,但通过史书记载和对祈雨史的考究可以发现龙王祈雨是从唐宋时期后开始流行的,而祈雨有许多不同的仪式,甚至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不同阶级的人们、不同的祭拜对象、不同的祈雨仪式、不同的行为符号都有其独特的祈雨方式,也就逐渐形成了特殊的“祈雨”文化

古人祈雨花样多:鳗鱼之形,似水如龙,谈谈宋

二、祈雨之礼:历代传承,花样繁多

据文献史料记载,夏朝就有祈雨这种活动,从商代开始,祈雨习俗已变得十分盛行了。商代也有很多形式的祈雨方法,其中有名为“烄”的求雨仪式,它与后来代替它的“焚”这种祈雨方式相似,即是焚烧。一般会和“焚”一同进行的是“暴”,即暴晒。从殷商开始“焚暴巫尫”就存在了,周代仍流行。在《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载:“夏,大旱,公欲焚巫尪。”这里所说的“巫”“尪”在史书注载里略有不同,其中认为比较全面的注释是杜预注:“巫旭,女巫也。主祈祷请雨者。或以为旭非巫也,瘠病之人,其面上向,俗谓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也就是说,古人认为女性与土地雨水有神秘联系,而巫可与神对话,那么女巫天旱祈雨更可成功,现在看来实在悲哀;而且古人认为天怜尪疾之人,认为雨会灌进他们的鼻孔,所以就将他们焚烧祭天,天便会下雨。自古帝王也有自焚自暴祭天求雨之事,商汤执政期间,遭大旱,决自焚求雨;春秋战国,齐国大旱,齐景公听晏子劝告,在田野暴晒几日,以求降雨。

到了周代后期,焚人祭天可得雨的观念意识开始动摇,渐渐将“焚”这种残忍的祭祀方式淘汰,这期间最普遍的方法就是“舞”,那时人们将跳舞的祭祀方法称作“雩”,《礼记·月令》注云:“雩,吁磋求雨之祭也。”《周礼·春官宗伯·司巫》中载:“若国大旱,则帅巫而巫雩”也就是祭祀者(一般为女巫,有时会有儿童)舞蹈,歌呼并用以达到求雨的目的。经过动乱的战国,秦一统天下,昙花一现,一直到楚汉相争,西汉称霸,祈雨开始与阴阳五行相结合,认为“天道之大者为阴阳”,阳表示君、父、夫,阴表示臣、子、妻,人就得遵从君臣、父子、夫妻之义,否则就会阴阳失衡,便会遭致大旱,大水。

古人祈雨花样多:鳗鱼之形,似水如龙,谈谈宋

祈雨图

接下来,我们说到现在我们熟知的祭龙求雨,据《祀龙祈雨考》载,“帝命祭龙制仪始于唐”、“自春秋至唐,祭祀请雨还是不祭龙的。”也就是说祭龙仪式被提出是在唐朝。虽说这样,但古人对龙这种能腾云致雾的神秘生物的敬畏是一直存在的。唐朝之前,人们也会经常用“土龙”祈雨。在对殷商时期的祈雨文考中,甲骨文中就有“焚巫尫”和“造土龙”的记录,《淮南子地形训》也记载:“土龙致雨”,高诱注:“汤遭早,作土龙以像龙,云从龙,故致雨也。”一直到到宋朝才开始正式将“土龙”祈雨弄得越来越规范,也就有了我们熟知的祭龙祈雨。

三、以鳗为祭,祈雨颂天

在宋代造土龙祈雨的方式十分盛行,而且方法有所演化。出现以仿造龙形器物来祈雨的,也有以类龙形的动物来祈雨的,如蜥蜴、鲵、蛇、鳗等同属爬行动物。其中经以鳗祈雨是江浙地区曾盛行的一种祈雨习俗,世间流传沿用至今,甚至传播到了海外。这种方式在宋代的名人志录和地方志均有记载:《梦溪笔谈·神奇》中记载:“越州应天寺有鳗井......凡鳗出游,越中必有水旱疫疠之灾,乡人常以此侯之。”《(宝庆)四明志》记载:“鄞县的广利寺的井中有灵鳗,邦人祷雨必应之。”《(嘉泰)昊兴志》:精舍禅寺“院中有...有鳗...俗呼为鳗菩萨。井殊灵异,水旱如祷,即见井面。”《佛祖统纪》记述:“时遇旱,向灵鳗祈雨常灵验,邑人深信之。”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以鳗祈雨”是被人们所信任的,较为灵验的,其中的“凡鳗出游,越中必有水旱疫疠之灾”表明了鳗也有预测水旱之灾的能力。

古人祈雨花样多:鳗鱼之形,似水如龙,谈谈宋

苏东坡祈雨

这里先说说灵鳗吧,资料考察得:所谓灵鳗,是祭祀者作为龙图腾许愿放生之物,学名是波露豆齿蛇鳗,俗称叫土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土龙祈雨之物。如今依然有放生鳗鱼以祈求降雨的地方习俗,他们将喝了神酒的鳗鱼放流,希望鳗鱼升天化龙,普降甘霖。但是放生这种方式是经千古流传而来的,经过岁月的筛选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后留下来的习俗,但由于史料记载的细节较少,在宋代是如何具体进行祈雨仪式的我们暂无法知晓。宋理学家陈襄的《古灵集》中有少量记载:“俗云有鳗鱼,灵异古所传。太守顺民心,命驾而迎焉。乐以钟鼓音,熏以沈檀香。”《(宝庆)四明志》记载:奉化县“会岁大旱,乡人合道释巫觋,鸣饶槌鼓以迎之。俄有小鳗如线,跃立于岩壁间,遂取道而归,未出山而雨大至,”也就是说,不管是太守还是普通民众迎鳗鱼都需以鸣钟乐,熏檀香。

再来说说以鳗祈雨的地点,资料显示,官方和民间的祈雨地点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按照宋代的祈雨法,民间的祈雨地点并不限于寺庙的鳗井,龙井,也可以去其他民间有灵气的池地。官方祈雨需要依照祈雨法规定的地方进行,其中有记载的并流传保留至今的也有很多,其中在《嘉泰会稽志》中:“鳗井在宝林山......”它现在位于绍兴府城塔山(也叫宝林山)清凉寺内,名曰灵鳗井;《咸淳临安致》中:“灵鳗井,在凤凰山南塔寺......”它如今改名为梵天寺;据文史记载,杭州的净慈寺,也就是济公出家之地,曾在北宋某年的大旱年间,在游出金色鳗鱼,后凿井名曰圆照井,寺僧千人饮之不竭。

四、鳗鱼之形,似水如龙:宋代为何以鳗祈雨

宋朝旱灾极多,由此宋朝对祈雨十分重视,还特地颁发了祈雨法,以鳗祈雨也被归入祈雨法中。我们所说的存在即合理,以鳗祈雨的出现也符合人们的认知。古人都认为,龙为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圣灵之物,但人世间无龙可寻,便找似龙之物,而鳗长形似蛇似龙,且在江浙地区鳗鱼的出现常伴有甘霖迹象,这便有了以鳗祈雨之举。

古人祈雨花样多:鳗鱼之形,似水如龙,谈谈宋

鳗鱼之形,似水如龙

用鳗鱼祈雨不仅仅一个理由,从汉代开始出现的阴阳五行也有作用。阴阳五行中认为黑色为水,白为金,金生水。祈雨过程中应与黑色联系起来,并且古人也认为乌云、天气变暗都是降雨的征兆。那么河鳗背部呈灰黑,与水相连,腹部呈白,与金相符,在阴阳五行观念的支配下,鳗鱼成为了祈雨的神圣之物。

当然,以鳗祈雨的习俗的出现不是因为某个时候某个人突发想到的东西,而是巫术思想,阴阳五行思想,民间信仰因素和宗教信仰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之下的产物。它的出现也给那时候的人们有重获甘霖的信心,所以不得不说,以鳗祈雨的出现是必然也是必要的。

五、敬畏自然,祈雨得福

古人将“久旱逢甘霖”归为四喜之一,所以不管哪种祈雨方式都表现了古人想要生存下去的强烈念想,尽管一些方法太过偏激。我们翻开史籍,天下大旱,耕地开裂,赤地千里,颗粒无收,触目惊心,古人认为得罪了神灵,他们对大自然满怀敬畏,不管是皇帝还是普通民众都诚心祭祀,各种形式进行祈雨,从夏朝开始,宋朝鼎盛,经久不衰。

古人祈雨花样多:鳗鱼之形,似水如龙,谈谈宋

龙王祈雨图

总而言之,祈雨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一项重要的祭祀,产生之初,呈现了一种原始的野蛮性,但也是因为当时面对天灾无能为力的人们只能心惊胆战的取悦上天;后来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渐渐淘汰了一些原始的残忍的祭祀方式,开始出现更科学的祈雨方式;再后来逐渐开始用法律规定祈雨方式,更加规范了祈雨的形式,甚至一些祈雨仪式就像以鳗祈雨,流传到海外,影响深远。但祈雨的一步步发展,一直没有改变是对自然的敬畏尊重。

参考文献:

1:《商周时期女巫祈雨巫术研究》

2:《“水浒”文化与祈雨风俗》

3:《论巫术在宋代祈雨活动中的体现》

4:《宋代祈雨考》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