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当了8年亡国奴的小男孩 长大后把杨利伟送上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有一位老人家,他的人生经历就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部“简史”。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导弹、第一次两弹结合,到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通讯卫星、第一艘载人试验飞船,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有很多个第一都和他息息相关。
如今,这位叫戚发轫的老人已经87岁了,他依旧与中国航天事业相伴相随。
他曾说,我受过很多奖励,也得过很多荣誉。
但一生中最高的奖励是杨利伟的一句话:“中国的飞船真棒”。
1933年,戚发轫出生在辽宁,当时的东北饱受战乱,小小的戚发轫也尝到到了当亡国奴的滋味。
上小学的时候,戚发轫要在学校无条件的学习日语,学制也要完全按照日本的来。
后来,已经年过80的戚发轫回忆起儿时的经历说:“我当了八年的亡国奴。在1945年之前,大连是在日本人的统治之下,我每天到学校去,要向东京方向三鞠躬,因为天皇在那儿。日本的小孩可以无缘无故地打中国的孩子,不要理由,打你是应该的。我经历过的人我能忘记吗?那刻骨铭心的记忆,国家不强大,受人欺负啊。”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距大连不远的丹东、沈阳都遭到了敌军的轰炸。当时在读高中的戚发轫被安排负责运送伤员。
这些被飞机扫射、轰炸已经血肉模糊的伤员让戚发轫受到很大的刺激。
他又一次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强国才能不被欺负,才能彻底摆脱任人宰割的命运。
戚发轫当时就下决心,要去学航空、造飞机。
两年后,戚发轫报考了清华大学航空系,并在三个志愿选项中都填报了航空专业。
“我决定一辈子就干这个事了。”
但是,戚发轫在大学毕业后却没有从事航空,而是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制导弹和运载火箭。
“学的是航空,让我去搞导弹,但都是为了国防,所以我也没有什么犹豫。”
在上世纪的60年代,我国做出要发射卫星的决策。当年36岁的戚发轫被推选为第五研究院总体部业务班子小组组长。但是,这个授命却让他有了小小的纠结。
“我以前是领导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没什么犹豫的。但这件事情压力太大,我能干成吗?所以我也犹豫过。”
但是,戚发轫还是顶着巨大的压力接受了组织的任命,担任东方红一号卫星主要技术负责人。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国家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去干什么。”
因为戚发轫曾经亲历我国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东风二号发射失败。那种滋味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
为了不把任何技术疑点放到天上去,戚发轫和同事们需要在地面做足试验。
但是,当时我国的试验条件特别差,就连最基础的低温实验室都没有,只能跑到海军的冷库里面做实验。
“夏天穿着大棉袄、塑料鞋,出来以后塑料鞋都冻裂了。”
在东方红设计的之初,需要在太空中播放出东方红的乐曲。
需要用四根天线进行传输,“四根天线传输东方红乐曲,每根天线三米长,发射的时候天线缩到一米,把它们捆起来到天上以后,靠‘自旋’把它甩出来。”
如何让天线安全的甩出来成为了戚发轫需要攻克的难题。
轻了甩不开,重了还有可能直接甩出去。
因为当年我们没有计算机来仿真模拟,只能通过一次次的地面测试来检验。
戚发轫和同事们就跑到仓库里进行数据测试。
试验很危险,稍不小心就会被甩出的天线伤到。这时,没有任何专用的防护装置的科学家们,年轻一些的就爬到房梁在上面往下看,年纪大一些的老同志就躲到一个纸箱子里面,通过缝隙观察试验。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呼啸升空,开启了中国人进入太空的第一次远征。
当听到从太空中传来东方红的那一刻,戚发轫高兴的跳起来了,他说,“当时很多老同志都流泪了。”
1970年5月1日,戚发轫受邀请来到了天安门观礼。
面对着最高的荣誉,戚发轫却觉得有些愧疚。
他说,“东方红一号能成功,还要看到前面有很多人做了很多事,就像饿了吃第一个馒头没饱,第二个也没饱,吃第三个馒头才饱了,我就是第三个馒头,还上了天安门,但前面的这么多人,这些历史都应该被铭记,历史是不能被忘记的。”
1992年,59岁的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总设计师。
听到这个消息的戚发轫又陷入了犹豫中,“内心确实比较纠结,觉得压力很大。”
“搞飞船和搞卫星不一样,有人、没有人差别太大了,仪表、照明、环控、救生……这太多了,要学习很多新的知识,而我都快60了,那么大岁数学习也困难,所以我确实不敢干。”
之前,美国和苏联在研究载人航天的时候牺牲了很多宇航员,这让戚发轫的压力变得出奇的大。
有一次,戚发轫去苏联参观载人飞船发射,在发射之前总设计跟航天员讲‘我们一切都准备好了,你上去吧,一定能回来!然后在任务单上签字。”
“现在要我干这个事了,我感觉有点不敢。我就想,到时候我有没有能力对航天员这么说?有没有把握去签那个字?”
在反复考量后,戚发轫还是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当时“神舟一号”的返回落点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难点,这让国家领导们也十分关注,说回收时只要回到中国就行,千万不要落到海上去,也不要落到国外去,这是最低要求了。
“但实际上,回收能落到中国,也不容易。我们白天做,晚上做,星期天星期六也做,过年过节也做。”
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升空后,回收不仅回到中国了,而且离预定地点只差十公里。
戚发轫和他背后千万的航天人成功了。
有成功,戚发轫也面临过失败。1994年,风云二号卫星发生了爆炸,戚发轫当时在担任行政方面的负责人。
巨大的爆炸波把整个测试楼的大玻璃窗都碎了,烟火也涌了进来,当时在巨大气浪下,门根本打不开,为了逃命只能把门上的一个小玻璃窗砸碎,让人一个一个往外逃。
戚发轫当时决定要最后一个离开,他顺着小洞把一个个同事送了出去,到最后他是半昏迷的情况下被人抬上飞机的。
但是,在现场有几个年轻人拒绝上了飞机,东方红三号还在现场,还有太多的设备需要抢救,所以大家都选择放弃上飞机优先抢救设备。
后来,戚发轫回忆道“成功有英雄,失败也有英雄,但往往失败的英雄没有宣传。但我永远记得他们。”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也将杨利伟和一面五星红旗送入了太空。我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戚发轫说,我一生受到很多奖励,而最高的奖励他认为是杨利伟讲的:“中国的飞船真棒”!
中国航天就是这样挣扎起步,顽强生长,如今成绩斐然。
现在,戚发轫已经87岁了,他依旧把自己当作航天事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要到前线不现实了。但我觉得现在身体还好,还能做些事,我觉得自己也得找点事干。”
部分资料来源:
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我小时候并不是优秀生
戚发轫:每一个中国人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就是爱国
《面对面》戚发轫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