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中国历史中的白色人种:粟特人在甘肃
文/王凯迪
中古时期,中亚的高加索人种粟特人沿着丝绸之路不断东来入华。这对于熟悉历史的同学们可能并不稀奇。我们平常都认为他们只是和其他来华胡人一般进入中原经商,即使定居也是零零散散的几户人家,始终是中国历史的旁观者。
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在汉魏六朝以至于隋唐的数百年间,这些所谓的旁观者早就在今天的甘肃大地大规模繁衍生息,他们中的一些领袖,甚至直接参与了中国古代政治历史的创造。
01 悠久的粟特群体甘肃之地东去关中,西通西域,南下蜀中,北达漠北,是个交通枢纽之地,也是粟特人流动经行的必由之所。这些粟特人在凉州(主要为甘肃省)一带的定居时间远早于唐朝。
早在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下诏曰:“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大军北出,便欲率将兵马,奋戈先驱”。 支富当是从中亚东迁到凉州的大月氏酋长,康植则出自粟特康国。这些在凉州的中亚胡人首领称为国王,且拥有军事武装,明显不是简单的商人团体,而是在陇右一带具有一定势力的定居或者游牧部落。由这一情况来看,这些中亚粟特属的胡人部落在此处定居应当不晚于东汉末年。
02 南北朝名将这些粟特人部落不仅曾经以只言片语出现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斗争中,甚至曾经一跃而成为南北朝时期军政舞台上的主角。例如,曾经从属梁武帝萧衍一道起义讨伐南齐的梁朝大将军康绚,当年亲自率领三千部曲、马二百五十匹随军,一度为萧衍手下的先锋大将。这位闻名南北朝的大将军与他的手下则是纯粹的粟特部落。
据《梁书》卷18《康绚传》记载,“其先出自康居。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诏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晋时陇右乱,康氏迁于蓝田”;到康绚的祖父康穆时,又“举乡族三千余家入襄阳之岘南,宋为置华山郡蓝田县”。
这个曾经在陇西拥有三千家势力的粟特人部落在举族进入南朝之后被委以重用,不仅体现出当时文化的多元属性,更体现出粟特人族群力量的强盛。 同时,北朝对粟特人同样委以重任,据《唐史怀训墓志铭并序》记载,粟特人史静曾为北周原兰河渭等六州诸军事、六州刺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西北王”。
03 粟特人在大唐甘肃河西走廊的戈壁沙漠、绿洲与中亚本土较相类似,而且在距离上也相对较近,许多粟特人遂在这里定居,甚至形成了武威安氏、建康史氏、会稽康氏、敦煌曹氏等郡望。这些粟特人在盛唐时期逐渐形成了河西走廊上的名门望族,甚至成为了当地的刺史,太守,对基层社会具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
唐朝末年,河西人张议潮举兵反抗吐蕃,廓清甘肃大地,重新将这一区域纳入唐朝版图。当张氏衰败之后,继承其基业的则是具有地方属性的西汉金山国,这一政权的建立者曹议金便是敦煌曹氏这一汉化粟特人,而包括安氏、康氏在内的河西粟特望族则是这一政权的士族基础所在。
由此可见,从汉朝直至唐朝末年,粟特人都在今天的甘肃境内具有强大的族群存在,甚至一度出现了左右中原局势的关键人物。
参考文献:
1.刘昫等《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
2.荣新江《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