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慈禧太后:权倾天下,却是一个可怜的母亲

历史研习社作者:霍小山

慈禧太后的一生,如果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她是一个极其成功的独裁者,掌握大清国最高权力长达47年之久;

但如果从人伦的角度来看,她是一个极其失败的,甚至是有些可怜的母亲。无论是亲儿子同治皇帝,还是抱养的儿子光绪皇帝,都对她抱有强烈的敌意。

这也许是一种天道轮回。

根据《清代十三朝宫闱秘史》记载,慈禧极不尊敬母亲惠征夫人。该书写道:“慈禧及为太后,每见其母,辄曰:‘母向言女为赔奁物,今竟何如?’母甚怒,而不敢言。故事,太后母人官必行大礼,多不敢受者,否亦必侧身避之。慈禧独端坐受焉,母恨之。母喜淡素恶花。每入宫,慈禧辄为簪于头,头上花尝满。母大恚,后遂不入”。

一个不尊敬自己母亲的人,最终获得个跟自己母亲一样的下场。

一、令人失望的同治

爱新觉罗·载淳,大清帝国第十代皇帝——同治,在近现代史书的叙述中,几乎是一个笑话般的存在。

甚至在周星驰的电影《九品芝麻官》中,同治皇帝也是个丑角般的人物。他去包龙星所在的妓院寻花问柳,结果得了梅毒而死。

但是同治皇帝之所以会做出一些荒诞的事情,与他压抑的心理有关。

慈禧太后:权倾天下,却是一个可怜的母亲

▲《九品芝麻官》中的同治皇帝

咸丰帝驾崩之后,年仅6岁的载淳就登上帝位。慈禧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将他培养成才,成为像康熙、乾隆那样的伟大君主。

为此,慈禧给同治精选了四位最博学的导师——祁寯藻、李鸿藻、翁心存和倭仁。这四位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儒家学者,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德高望重。慈禧要求他们对小皇帝高标准、严要求,力求门门都考100分。

除了安排最豪华的导师团队,慈禧还特意安排了皇族中辈分最高的亲王——惠亲王绵愉专门负责小皇帝的学习事宜,上课不准玩手机,下课不准去网咖。

慈禧又怕同治一个人学习太孤单,又让绵愉的两个儿子奕祥和奕询为同治帝的伴读,起到督促作用。

但是同治首先是一个小孩子,其次才是一个小皇帝。小孩子爱玩的天性,与慈禧给予的沉重的学习压力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导师们教授的儒家经典,晦涩难懂,枯燥乏味,让小皇帝感到十分痛苦。每次上课,他不是打盹,就是叠纸玩具,画小人,后来甚至把一只小松鼠藏在袖子里带进了课堂。导师们对他一筹莫展,无可奈何。

当慈禧来检查儿子的试卷时,气的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于是,她一边骂儿子不争气,一边骂导师们不负责,甚至放出一句狠话:“让你们这么放松教育,倒不如我自己来亲自教!”

同治帝十六岁时,导师翁同龢给了他一个当场命题作文:“重农贵粟”。结果同治帝抓耳捞腮,苦思冥想,最后只交上一张白卷。

这孩子没救了。

二、同治与皇后——一对苦命鸳鸯

慈禧“望子成龙”,严重伤害了同治的心理健康。而在同治的婚姻问题上,由于她的粗暴干涉,进一步扩大了母子之间的裂痕,并最终将同治逼上了去宫外寻花问柳的荒唐道路。

同治交白卷的那一年,两宫皇太后准备为他挑选后妃,准备大婚。

在待选的秀女中,同治皇帝亲自选中的是阿鲁特氏。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大学士赛尚阿的孙女,顾命八大臣郑亲王端华外孙女,三等承恩公户部尚书崇绮之女。

能被同治皇帝一眼相中的姑娘,自然颜值不低。在《清宫词》有这样一首诗赞美她:“蕙质兰心秀并如,花钿回忆定情初。珣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就连慈安太后也很满意这个“淑静短慧”、“动必以礼”的姑娘

但是慈禧太后很不喜欢阿鲁特氏,因为她是之前的政敌顾命八大臣之一端华的外孙女!

慈禧太后相中的是侍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而且当时阿鲁特氏已经19岁了,比同治还大两岁,在当时已经算是“剩女”了。富察氏当时才14岁,在慈禧看来还有着年轻的优势。

慈禧太后:权倾天下,却是一个可怜的母亲

▲心狠手辣的慈禧

但是,我想,慈禧太后可能还是不懂男人。当时的同治皇帝正处在情欲勃发的青春期,已经19岁的阿鲁特氏,身体的发育绝对要比富察氏要成熟,更能吸引同治那颗对异性充满好奇的心。

反正,同治就认上了阿鲁特氏,不管慈禧太后怎样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他选择富察氏做皇后,同治就是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

没办法,慈禧只得听儿子的话。当年九月,同治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又册富察氏为慧妃。至此,同治的婚姻大事算是完成了。

婚后,同治只跟皇后阿鲁特氏男欢女爱,如胶似漆,把慧妃当成了不存在的人。慈禧太后知道后,心里很是不快,便将同治帝召来,说:“慧妃贤慧,虽屈居在妃位,宜加眷遇。皇后年少,未娴宫中礼节,宜使时时学习。帝毋得辄至中宫,致妨政务。”

慈禧看来真的是气糊涂了,皇后要比惠妃大5岁,慈禧居然说“皇后年少,未娴宫中礼节”。

她甚至还安排太监去监视同治和皇后的私生活,这下好了,一想到有个真人版摄像头在偷拍,小两口连亲热的兴致都没有了。

面对慈禧咄咄逼人的态度,同治的应对办法还是消极抵抗。慈禧拿儿子没办法,就拿儿媳妇出气,经常找理由对皇后拳打脚踢,百般虐待。为了保护皇后,同治便故意将她与慧妃一起冷落。自己则夜夜单宿,不招妃嫔侍寝,弄得宫中流言四起。以至于后来传出他私自出宫,经常去一些败坏社会风气的地方享受服务。

后来,当同治得了天花,卧床不起之时,慈禧又给了他一记重锤。根据溥仪的说法,有一天,皇后对同治说起了慈禧对她的虐待。同治皇帝安慰她,“你暂时忍耐,总有出头的日子!”

这句话被太监偷听到,并告知了慈禧。于是,慈禧就像发了酒疯一样,冲到皇帝的寝宫,揪住皇后的头发就是一顿拳打脚踢。打完之后还不过瘾,还要叫人立即杖责皇后,不打的你屁股开花,咱就不姓叶赫那拉!

病榻上的同治劝告无效,连惊带吓,就昏死了过去,从此病情一日比一日重,直到撒手人寰。同治死后,慈禧还是不放过皇后,皇后被逼不过,只得自行了断性命。

三、光绪-帝王教育的成功典型

大号练废了,咱就练小号。

同治帝死后。慈禧便立自己妹妹的儿子,年仅四岁的爱新觉罗.载湉为帝,年号光绪。

慈禧太后:权倾天下,却是一个可怜的母亲

李敖在其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中将光绪的童年生活描写的痛苦不堪,大姨妈慈禧给他带来的只有恐惧与噩梦。但是实际上,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慈禧,对这个领养的孩子充满了母爱,绝非虚情假意。

她曾回忆说:“皇帝入承大统,本我亲侄。从娘家算,又是我亲妹妹之子,我岂有不爱怜之理!皇帝抱入宫时,才四岁,气体不充实,脐间常流湿不干,我每日亲与涂拭,昼间常卧我寝榻上,看着天气寒暖,亲自为他加减衣衿,节其饮食。皇帝自在醇王府时即胆怯,怕听到大声特别是雷声,每有打雷下雨,我都把他搂在怀里,寸步不离。皇帝三五岁后,我每日亲书方纸,教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惟恐不至……”

慈禧说的是实话,光绪从小就体弱多病,隔三差五就感冒头疼,或者呕吐腹泻。而且非常胆小,听到打雷声就会吓得大哭大叫,浑身颤抖。除了打雷声,他连鞭炮声、锣鼓声都怕的要命。

如果不是慈禧细心照料,以光绪那种跟林黛玉有的一比的体质,估计活不到成年。

对于光绪的教育,慈禧也同样很用心。他选择同治帝的老师翁同龢继续担任帝师,并制定了极其严格的学规。

如果说同治是学渣,那么光绪简直可以说是学霸。据向太后报告的太监说,小皇帝不论到哪,手里都拿着一本书,经常在走路时还念念有词。每天睡觉前,他都会背一段《诗经》才睡。小皇帝是个读书苗子,这令慈禧喜出望外。光绪十一年,他发现小皇帝的作文文采飞扬,当即降旨,从此之后,把“(光绪)每日所作诗、论及对子,均缮写清本,随功簿一并呈览”。也就是说,慈禧要每天亲自检查、批阅小皇帝的作业。

慈禧对于这个从不调皮捣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小皇帝给予厚望,曾屡屡对大臣们夸奖皇帝“实在好学”,“典学有成”。

慈禧太后:权倾天下,却是一个可怜的母亲

▲影视剧《走向共和》中成年光绪帝形象

可以说,光绪是帝王教育的成功典型,一个明君即将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1889年,光绪皇帝成年了,慈禧选择退居二线,做一些幕后指导工作。马勇教授认为,慈禧太后虽然对权力有着本能的兴趣,但二十几年日复一日,也早已厌倦了。慈禧太后说撤帘,不必怀疑她的虚情假意,因为按照她的权势,她什么都不说,也没有人敢向她提出撤帘

光绪亲政了,他精神焕发,神采奕奕。翁同龢日记中记载到:“仰瞻天颜,甚精采也!”

至此,光绪与慈禧之间的母子关系还算和睦。

四、慈禧母子的悲剧

真正让慈禧与光绪的光绪出现裂痕,是甲午战争之后的戊戌变法。

康有为说,“日本改革三十年而强,而以我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

光绪对康有为的速成论信以为真,在短时间内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令人目不暇接。比如贸然取消科举,引起“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怒”;比如裁撤詹事府等七个闲散衙门,但是却没有妥善安排好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这导致朝野上下激烈反对改革办法,就连维新派著名人物张元济在给好友的信中都批评变法“举动毫无步骤,绝非善象。弟恐回力终不久,但不知大小若何耳。”

改革的阻力远远超过了皇帝的预期,由于地方大员们的消极应付,导致诸多变法措施被他们束之高阁。

慈禧太后:权倾天下,却是一个可怜的母亲

▲后人作画描绘的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场景

当光绪罢免礼部六堂官,慈禧再也忍无可忍,因为她不容忍自己对二品以上大员的任免权被威胁。终于,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从此基本上终结了光绪皇帝的政治生命。

此后的光绪,郁郁寡欢,在臣下面前基本上不发一语。老宫女何容儿后来回忆光绪的精神状态:“光绪整天呆呆地坐着,对任何人都是淡淡的,对饮食更是不挑不拣,漠不关心……最愉快的时候,是光绪和太监们下象棋,很平易近人,下完棋后,仍然像一块木头,两眼痴呆呆地一动也不动,急躁发脾气的性格根本不见了。好像他下定狠心,不管外界如何,他只是装痴作哑。一个血气方刚的人,收敛到这个程度,也是非常痛苦了。”

俗话说,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还会顺带着关上你的窗。对于光绪最宠爱的珍妃,慈禧怎么看都不顺眼。因为光绪冷落慈禧的亲侄女,也就是隆裕皇后,导致慈禧对珍妃咬牙切齿,总是想方设法的折磨她。

慈禧经常指示身边的太监掌掴珍妃,有一次打的珍妃出现“惊吓、肌肉颤动、呼吸急促”等症状。其实,慈禧虐待珍妃,真实的目的是警告光绪。可是面对最心爱的女人被太后折磨,光绪毫无办法,只得与珍妃相对而泣。

后来,八国联军入京,慈禧携光绪逃往西安,临行前命珍妃投井自尽。年仅24岁的珍妃,就这样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在逃往西安的路上,光绪皇帝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永巷思量百事哀,阿兄尚谪戍轮台,

萍乡流落江湖志,孤负当年问字来。

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自己无力回天,面对心爱女人的香消玉殒,自己无能为力。除了心如死灰,已经别无选择。

慈禧太后:权倾天下,却是一个可怜的母亲

▲珍妃与光绪帝

国难平息后,光绪来到珍妃自尽的井边,对月长叹,偷祭珍妃,夜诉衷情。

根据《宫女谈往录》中记载,后来光绪要了珍妃在北三所挂过的一顶旧帐子,并经常对这顶帐子出神。此后直到死前,他再也没接近过任何女人。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终于在压抑中痛苦地死去,巧合的是,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后,慈禧太后也撒手而去。至今,光绪皇帝到底是不是死于慈禧的毒杀,学术界还在争论。

慈禧这一生,因为极强的控制欲,导致她无法处理好与两个儿子的关系。最终导致两个儿子与她形同陌路,对她心怀怨恨。作为一个母亲,她是极其失败的,也是极其可怜的,但是,这一切都是她自作自受,怨不得别人。

其实,像慈禧与同治、光绪之间的人伦悲剧,在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史上比比皆是。追根溯源,就是极权会导致人性的扭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慈禧母子间的疏离,甚至是相互之间的怨恨,是他们难以逃脱的宿命。

参考资料:

1、《清史稿·德宗本纪》

2、马勇:慈禧太后归政记

3、《清史稿·宣统皇帝本纪》

4、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