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平民生活史:极端缺粮条件下,日本人吃啥
历史课本告诉我们,由于原子弹的投放和苏联的参战,直接导致了日本的灭亡。
但事实上远非这么简单。
除了中国旷日持久的顽强作战,日本国内经济因素也是日本溃败的主要原因。
今天我们放大看看当时日本民众的生活小史。
一、日本转轨法西斯风起于青萍之末。
1937年5月,日本为侵华举国备战,创设了企划厅,负责全国重要产业5年计划的实施。
10月,军部授意能将企划厅与资源局合并,成立企划院,起草制定战时军需动员计划。
企划院你如果没听说过,陆军参谋本部你一定听说过,这个企划就相当于为战争制定配套经济政策的经济参谋本部。
企划院成立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制定出台了《国家总动员法》。
该法明确提出,为了达到国防上的安全,应以最有效的方法,发挥国家全部力量,对人的、物的资源进行彻底的统制和运用。
这样,日本就进入了法西斯模式。议会立法权被削弱,内阁被军部所控制,全国物资、人员干什么、用什么、怎么干,都是军部说了算。
如果说1936年的二二六从制度层面铺平了法西斯军国主义模式的基础,那么1年后的国家总动员法,就在现实中迈出了转型的第一车道。
在这一法律下,不需经过议会,内阁和军部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出台政府令,命令全国民众干任何事。
1939年12月起,日本在这一举国统一统治的经济体制下,开始了物资配给制。从木炭开始,渐渐推广到各基础性生产资料领域,包括棉织品、砂糖、火柴、鸡蛋、豆油、粮食等。
配给制意味着什么呢?
就是吃多吃少不由你肚子说了算,而是由国家统一计算,定量而餐,全国人都一样。
如何定量呢?
这个可以由考究的日本营养学家来计算。
根据计算,正常情况下,一个成年人每天400克大米或面粉就OK了,但此时的日本是非正常状态,为了打仗,大家节省着点吧。
1941年东条英机当首相后,给他们配给的分量是,一个成年人每天口粮为330克。各家凭政府发放的购粮本在指定的米店购米,而且政府还颁发了白米禁止令,不准吃纯白米饭,要糙米和精米混着吃才可以。
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吃不饱的日本人还要面对劳动量加大的压力。如造船由1941的238000吨,增加到1944年的1850000吨。飞机生产由1942年的每月700架增加到了1944年的每月2500多架。
没办法,这是法西斯下的军国模式。
人们只好裤腰带勒了又勒,女人当成男人进工厂,学生当成士兵出阵打仗。有时候真佩服这些日本的民族,在那样的状态下仍然毫无怨言地配合着走向极端,丝毫没有停下来反思的意思。
这就是当年日本国民的思想状态。
二、再穷不能穷澡堂极度困难条件下,日本呈现出一幕幕奇葩的景象。
澡堂业不准关门,就是其中一景。
美国切断日本的石油后,又对他们进行了连续的大轰炸,燃料和食品再度枯竭。人们的生活再一次被战争改变——
1944年,日本国内民用汽油消耗量降至1940年的4%,那些被认为是必须使用汽油来行驶的车辆,被改装成使用木炭或木柴驱动。
工业用油则从黄豆、花生、椰子和蓖麻中提炼。民间贮藏的土豆、糖和米酒,甚至零售店货架上的瓶装米酒,都被征用来提炼酒精,用作燃料。
此时,又有人说松树根能炼油,“200个松树根能使飞机在空中飞行1小时”,日本就动员人们开始了一场挖树根运动。
最热情的是孩子们。他们课不上,被老师骗着被派到郊外去寻找树根,松树根经过12小时加热后,会生产出一种原油代用品。他们再用34000只锅和小型蒸馏装置组合在一起,每组每天大约可产三四加仑油料。
限于提炼程序的简陋,这场运动没有炼出什么油,却使山上的树木和树苗被拔了个精光。事实上,到战争结束时,他们只从松根油中提炼出了千桶供飞机使用的汽油。
军国模式下的日本人,食不果腹、民不聊生,生活难以为继,却对洗浴传统难以革除。
洗浴对日本人来说不仅是清洁卫生,更是一种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特色国粹,日本前几年还申请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时的日本,煤、电、炭奇缺,私人浴室已经成为奢侈品,人们只好涌进公共浴室,一时间,街头“男湯、女湯”变得拥挤起来,人们把这种情形称为“在澡盆里洗土豆”。
即便最艰难的时刻,日本也没有把公共浴池取消,燃料再少,也要保证能烧热一湯洗澡水,这就是日本嗜浴如命的文化。
日本政府还发现,通过沐浴可以达到安抚民心的效果,不次于增加了极端困难条件下的民生福祉,因此下令公共浴室必须不惜任何代价继续营业。
为了保证燃料,很多人被派到野外搜寻木柴,甚至人们的旧木屐都被拿来当柴火,没用的藏书也可以拿来烧,总之,公共浴室的老板都必须提供让顾客满意的服务,否则警察就会派别人来接管浴室。
这就是国力崩溃前的日本民众生活小史。
三、如何吃,是个科学问题饥馑还在流行,粮食还在减少,日本到了投降前最黑暗的时刻。
1945年的大米产量,只有660 万吨,前几年的平均产量还在1000万+以上,如今少了近一半,致命的打击马上就到每个人的身边。
食物的配给量精确到卡。当年春,每人每天食物配给的标准是1600 大卡。这个数字上网上一查就知道,是2到6岁的儿童、妇女和老年人的摄入量。
且由于运输的破坏和分发系统的不完善,实际上人们吃到肚子里的食物,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
即使没有任何劳动,一个成年男子每天1600大卡的食物配给,也不够支撑基本生存需求。现在,投降前的日本,就是这个状态,每天都在饿肚子。
与太平洋战争开始时相比,配给的肉类减为约20%,鱼类减为约30%,调味品减为50%以下。食油、砂糖的供应,几乎没有。
大米从几年前就禁止单独食用了,现在连糙米也不够了。
在往米饭里加康麸的同时,日本还动员小学生收集橡子,号召国民把橡子制成食物吃。
橡子果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但动画片《冰河世纪》开头那个松鼠抱着的东西,你一定有印象,那就是橡子果。
本身它是动物吃的,它味道苦涩,还容易胀气,现在日本也不讲究了,总比米饭里加石子强吧。
除此之外,日本人还研究出了吃什么最保命的食物。那就是臭豆。
中国臭豆在日本叫纳豆,两者生产工艺大同小异,都源于中国汉朝发酵,都是把黄豆或黑豆蒸熟、发酵、长毛生菌后食用。
此菌类为地衣芽孢杆菌和枯草杆菌,食入人体后会转化成酶,对人体大有益处,增加免疫力。
日本人研究发现,100克纳豆中所含蛋白质,相当于3个鸡蛋、80克牛肉或者120克猪肉。纳豆不仅二战日军要吃的,也是普通民众餐桌不可缺少的食品。
甚至在偷袭珍珠港时,日军为了减轻负担,每艘潜艇也只带足够的纳豆作为食物,可见纳豆对战争下日本的重要性。
该吃多少,吃什么最好这两个问题解决后,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吃的问题了。
极端困难条件下,吃不仅是一门需求,也是一种技术,在这方面,日本是认真的,是讲究科学方法论的。
据研究,为了解决粮食危机,日本政府与营养专家号召民众采取新的反复、仔细咀嚼食物的方法进食,以充分吸收营养。
当下有人减肥少食,说要多咀嚼,细嚼慢咽吃得少,看起来历史上日本是有实践经验的。
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都研究出来后,仍然解决不了最实质的问题,那就是总有一天会没有东西吃的。
1945年的日本,人们生活有多惨,还可以举个例子:大学教授在马路上捡拾垃圾,大学生们在美国军营的边上捡美国人吃剩的罐头,然后用几十个罐头刮出里面的残羹,放上水在火上煮,半罐头的杂物要吃上几天。
军国主义统治下的人们无力反抗,饿殍遍野人们痛不欲生,干脆自杀。但是自杀也不被允许,公园里到处挂着醒目的标语:“禁止自杀”。
这就是投降前日本的人间惨状。
从这些历史细节中可以看出,无论原子弹是否落下,日本都无力再苟延残喘,再坚持下去,全民“玉碎”是必然的了。
=================
参考文献: 姚春海《日本总体战体制形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