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库尔斯克号潜艇有哪些秘密,为何沉没后西
2000年8月12日,巴伦支海域。
库尔斯克号行驶在平静的海面上,这艘被誉为“航母终结者”的超级核潜艇由苏联红宝石设计局打造,集结了世界上最顶尖的军事技术,而它马上迎来的将是服役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
按照上级指示,库尔斯克号需要向远处的彼得大帝号潜艇发射一枚练习鱼雷。操作员们打开了发射管,开始清理内部的电力线路。正当这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时,由于潜艇前部的焊接不到位,鱼雷内部的过氧化氢液体正在逐步渗透至发射管,并和管内的铁锈部分发生了化学反应,短短几秒内,鱼雷就在发射管中直接爆炸。
有工作人员立即启动了通风装置,而潜艇的通风系统不但无法排出舱内浓烟,反而将其吸入了指挥中心,随后便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燃油箱内的500公斤煤油剧烈燃烧,21枚鱼雷依次爆炸,整艘潜艇沉没,烧成了一片火海。
轰动世界,各国争相参与打捞
库尔斯克号沉没的消息轰动了世界,各国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俄方也表示会尽快对潜艇进行打捞工作。然而这时怪象发生了:北约成员挪威率先提出愿为俄方打捞提供帮助,随后许多西方国家站了出来,主动表示援助打捞活动。
这就让人一头雾水了:俄罗斯蒙受这么大的损失,这些国家应该幸灾乐祸才对,怎么突然如此热心肠?中国有句放之四海皆准的老话:“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援助打捞其实只是表象,盗取机密才是各国的最终目的。
作为军事领域的先驱,库尔斯克号自研发以来就一直备受关注,这艘核潜艇从头至尾都集合了当时苏联最前沿的技术,堪称苏联海军的核心力量,甚至有些部分属于国家机密,是其他国家无法知晓的。而这次的打捞活动却给了西方国家一个近距离接触库尔斯克号的机会,他们可以以打捞为理由深入潜艇内部,破解相关技术并沿用至本国潜艇事业上。
在海底作战中,“静”是取胜的关键,能在波澜不惊的情况下突击敌人,才是一艘成功的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它的表面摒弃了传统的橡胶消音瓦,运用了另外一种不易脱落的胶质,大大降低了发动机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同时还能吸收海水的声波。
此外,库尔斯克号的外壳采用了特殊的钢材制造体,磁性极弱,几乎不能被雷达和探测器发现,隐身性能优异。
当然,俄罗斯也不是傻子,对西方国家的诡计心知肚明。面对各国的协助请求,俄方均给予回绝,甚至在事故发生的海域设置了禁航令,表示一旦有他国的船只人员经过此处,将会迅速展开攻击。
普京特批了打捞计划,耗费1.3亿美元。可是独木难支,如此巨大的打捞工程,俄罗斯逐渐感觉力不从心,便只答应了挪威的请求,前提是必须要有俄方人员的陪伴。即便保密工作做得滴水不漏,但关于潜艇的照片和艇体样本还是落入了西方国家的手中。
时隔多年,揭秘潜艇沉没缘由事故发生至今已过去了约20年,人们关于潜艇沉没的猜想却一直没有停止。虽然调查委员会给出的结论是潜艇设计缺陷和鱼雷质量问题,但依然有专业人员对此提出质疑,包括受害人员的家属也不认同这个结果。
艇长利亚钦的父亲认为,库尔斯克号是遭受美国军舰的撞击才失事的,这一观点也颇受大众信任。在公开的影像资料中,库尔斯克号的侧面有一道巨大的缺口,而这不像是爆炸产生的,反倒是遭受剧烈撞击的痕迹。
于是,人们开始怀疑美国的孟菲斯号,据说库尔斯克爆炸的当晚,它就停在挪威的港口,二者距离相差甚近。普京则认为库尔斯克号的沉没和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有关。
2018年,他接受了一部纪录片的摄制。在采访过程中,普京表示自己永远不会忘记这一事件,彼时苏联刚解体,整个国家都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军队将士的心理落差过大,所以在训练的过程中没有斗志,积极程度不高,也没有提高警惕性,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后来,人们将被切割后打捞上来的艇体制作成了纪念碑,用来祭奠在灾难中罹难的将士。每年的8月12日,许多民众都会自发到此举办哀悼仪式,表示内心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