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巨兽”,存在却不为人知:史话日本“水
在核动力潜出现之前,全世界最大的潜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建造的“潜特”级。在当时它拥有最大的功率和最远的航程,就和现在的核潜艇一样,这种潜艇是作为一种战略武器而设计的。不过这种潜艇并没有在实际任务中被部署过。
伊—400建造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是“潜特”级潜艇的坚定支持者。他的目标是拥有一种长航程的潜艇,能够对美国西部或者东部海岸发起攻击。山本认为这种具有战略意义的攻击将会严重打击美国人的士气。他计划装备一支由18艘这样的潜艇组成的舰队,相关研究工作于1943年1月展开。
4月18日,在视察途中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被美军击落。失去了山本支持的“潜特”级潜艇的数量被减少到了5艘,最终只有3艘建成,其中1-400号在吴海军造船厂,1-401号和1-402号在佐世保海军造船厂建成。“潜特”级不像其他可以搭载飞机的日本潜艇那样只执行侦察任务,它搭载飞机是为了执行攻击任务,就像一艘“潜水航母”。“潜特”级的航程很远,它可以往返太平洋三次或者环绕全球航行。
为了能装载三架爱知M6A“晴岚”式攻击机,双层売体的潜艇在耐压売体内设计包裹了两根圆柱形的机库。由于操舵位置无法安放在指挥塔的正中间,这样在操舵上会引起偏航等困难,所以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操舵手往往向右舷偏转7°。
前甲板上安放有一台利用压缩空气弹射飞机的弹射器,这台弹射器长26米。“晴岚”式攻击机平时将机翼折叠存放在机库内,在使用的时候被一个沉重的液压系统推到弹射位置,它可以挂载一枚800千克的炸弹。三架飞机全部弹射完需要45分钟,如果飞机不装配浮筒的话,15分钟就能全部弹射完毕。不过没有浮筒的飞机在返回的时候无法在水面安全降落回收,所以在返回的时候没有浮筒的飞机只能被抛弃,潜艇母舰仅仅救起飞行员。在正常情况下飞机完成任务返回时,在潜艇母舰附近海面降落,潜艇利用舰上可折叠的液压起重机回收飞机并将其折叠放回机库。
潜艇装备情况建成的三艘“潜特”级潜艇上都配备了Mk3 Model1型空中搜索雷达,Mk2 Model2海面搜索雷达和E27型雷达探测器。在1945年5月的维护改装期间,1-400号加装了一套德国式的浮潜通气管系统,加装这个系统后,潜艇可以保持在潜望镜深度航行,同时给艇上的蓄电池充电。昼夜潜望镜也来自于德国,基于德国技术制作的由橡胶、石棉和蘸合剂混合制成的消声涂层也被应用于从水线到艇底龙骨的艇体。这个涂层可以吸收一部分声呐波,也可以将一部分声呐波散射出去,同时减少潜艇自身机械运转时产生的噪声传到艇体外的海水中。
潜艇的下潜时间是58秒,几乎是同期美国潜艇的两倍。潜艇虽然艇身很大,但是生活环境恶劣,潜艇内没有安装空调,床铺数量也不足,很多艇员都挂吊床休息,潜艇上也没有安装抽水马桶。潜艇的后部舰桥上安装了一门140毫米舰炮,指挥塔上安装有4门125毫米9%6式三联装防空炮。4门防空炮在指挥塔后部有3门,指挥塔前部安放有一门
有去无回的潜航1944年至1945年期间,日军组建了一支潜艇编队专门用来攻击巴拿马运河,这支编队由一艘1-400号潜艇和带有两艘运送飞机的I-13号和I-14号潜艇组成。参与这次攻击的“晴岚”式攻击机都没有安装浮简,而且炸弹也是直接固定在飞机上,从本质上来说,这次攻击就是一次有去无回的“神风”式的自杀攻击。
可是由于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进展迅速,随着1945年7月冲绳战役结束,美军对日本本土的登陆作战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在这样的形势下攻击巴拿马运河的计划只能取消,转而攻击美军航母编队。这次攻击也是自杀式攻击,随着8月日本宣布投降,这次攻击随之被取消。
初为人知,终成标靶直到日本投降前,美国都没有发现日本1-400型潜艇的存在。1945年6月4日,1-404号潜艇停止继续建造,当时这艘潜艇已经几乎建造完成。7月28日,这艘潜艇在轰炸中被重创。保留下来的艇体由美国海军在日本佐世保基地进行研究,1947年被拆解。
战后苏联人也对这些潜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显然美国人不愿意让苏联人分享这些技术。美国人把I-402号潜艇直接转移到了长崎附近,潜艇在五岛海域沉没。虽然苏联人对此进行了抗议,但是美军仍然将剩下的I-400号和I-401号潜艇拖带到了夏威夷进行实验检査。
在1946年5月至6月期间,美军将这两艘潜艇作为靶船击沉。2005年,I—401号的残骸在夏威夷海底被发现;2013年,I-400号的残骸在瓦胡岛西南海域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