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为笔、以砖为纸、随心而刻:画像砖“镌刻
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画"这个概念跟现代人的理解是不大一样的。前面我们反复说到,古人、特别是汉代和汉代以前的人们,画画的目的不像我们,主要是为了进行艺术欣赏,画画的人也大多经过了专业的训练。
而史前的人们随便捡一块石头就可以在岩壁或者地上画画了,汉代的人们在各种器物上画画,目的是使每天都要使用的器物变得美观一些。即使是在跟纸比较接近的丝帛上画画,也不是画了挂在墙上让人看着玩的,而是有着实际的用途。我们前面说到过的帛画,实际上是为死者招魂时所使用的"魂幡"。
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人所创造的绘画形式和使用的绘画材料会那么的丰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绘画,他们用所有可以想到的方式和材料表达他们对生活的见解,对美的感受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求。绘画充满了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画像石、砖就是他们创造的特殊绘画形式。所谓画像石,就是画上了精美图像的石头,但画像石的创作并不使用笔和颜料,而是以刀为笔,在石头上进行刻画。而画像砖则是用模具压制而成,就跟铸造青铜器差不多,事先得将设计好的图案刻制在模具上,然后填入黏土,压制成型,再人窑进行高温烧制。画像砖因为是模压而成的,所以能够复制;而画像石却不能,即使是刻相同的内容也必须得一块一块地刻。
画像石和画像砖是用于建造墓室、祠宇和石阙的建筑构件。它们上面的那些图案有时是独立、完整的一幅作品,有时是一幅较大的作品中的部分,需要拼合起来才能成为一幅完整的画。现在,我们常常会见到一种烧制在瓷砖上的壁画,每一块瓷砖上都只有这幅画的一小部分,你拿着其中的一块肯定看不出什么名堂来,但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画了。
从这一点上讲,它跟画像石和画像砖非常相似。画像石和画像砖制作完成以后会被镶嵌在墓室、祠宇和石阙的不同部位,起一种装饰作用。绘制前要有一个整体的构思,还要考虑到建筑的形制和风格等因素,使它们在镶嵌上去之后,要与建筑的整体风格和形制相协调。
画像石和画像砖所刻画的内容相当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表现了贵族阶层宴乐狂欢的豪华场面,有的描绘了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场景,还有一些则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装饰图案等等。
了解一点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西汉的时候有两位明君,一个叫汉文帝,一个叫汉景帝,他们统治的大约四十年时间里政治比较稳定,经济也很发达,是一个盛世。这段时间里,农业生产尤其受到重视,因此,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常常会出现一些表现农业生产的场景。
有一幅名为《弋射收获图》的画像砖,描绘的是四川地区农民在田间劳作和狩猎时的情景。画面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面部分是狩猎场面,有两个猎手正在拉弓射箭,天上是一群四散飞逃的野鸟。射手拉弓时的动作非常生动,有夸张的成分,但总体比较写实。下半部分刻画了几个农民在稻田里收割的情景,有的弯着腰用镰刀在收割;有的直着身子往后看,好像在和后面的人说话;有的则把割下来的稻谷捆扎好挑走。
人物的各种姿态都描绘得十分传神,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田园气息。汉代的时候,曲艺和杂技都比较发达,艺人的数量也很多,他们会在街头巷尾或者达官贵人的寿庆活动上表演杂要,这当然也成了画工们创作的题材。
有一件画像砖上的图案表现的就是汉代很流行的一种杂技表演节目,在画面左边一个一层一层搭起来的台子上,一个人正在做着倒立的高难动作。右边一个人正在进行"跳丸"的表演,这种杂技难度相当大,艺人要将多个圆球抛向空中,然后一个个接住,边抛边接,循环往复。中间是个舞动长袖的女子,她的两只脚踏在两个像小鼓一样的器物上,身村姣好,舞姿优美。
表现现实题材的画像石、画像砖大多都采用了写实的手法,因为画师们有具体的生活场景可以依凭,而表现宗教和神话题材的作品则大多采用的是夸张变形的手法,充满了幻想的色彩,没有人见到过神仙是什么样子,所以只有凭借想象来描绘了。于是我们看到有许多怪异的动物,有的是将人头和动物的身子结合在一起的;有的是几种动物组合在一起的;还有一些长着翅膀脚踩云朵在空中飞翔,这大概是仙人的形象。
这些都体现了古人对神灵的崇拜,也表现了古人希望自身能够获得神力,超越生命局限的愿望。
到西汉中期以后,随着厚葬风气的日益兴盛,画像石和画像砖逐渐成为墓室壁面的专用装饰材料,内容也多是为墓主量身定制的,主要描绘墓主的生活经历。大家应该没有忘记,前面我们讲到汉代壁画的时候,就说到了一位成边的朝廷大员,从他的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壁画就是他征战、宴乐、出行等生活内容的实录。画像石和画像砖其实也是一种墓室壁画,只是材料和技法不同而已。
但这种墓葬壁画盛行的时间很短,汉代以后就已基本绝迹,原因是汉代以后的人们不再那样注重身后之事了,好像想明白了有关生死的一些道理,知道死了以后万事皆空,似乎也不会因为墓葬豪华就能带来来世的幸福,厚葬之风便渐渐地衰落了下去。这样一来,因为厚葬之风而盛行一时的墓室壁画也随之淡去了它昔日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