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司马懿为何要将大权交给司马师而不是司马昭呢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着曹爽护送曹芳前往高平陵祭祀时,发起了高平陵之变。通过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和司马师掌握了曹魏的大权。嘉平三年(251年9月7日 ),司马懿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三,辞封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在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次年升为大将军。也即对于司马懿,去世前将司马氏乃至整个曹魏的大权都交给了司马师。

司马懿为何要将大权交给司马师而不是司马昭呢


司马懿去世,他的长子司马师接替他成为魏国的权臣。司马懿有九个儿子,其中司马昭比司马师的名气还更大,为什么司马懿选择了司马师而不是司马昭,难道仅仅是因为司马师是长子吗?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之所以司马昭的名声比司马师更大,主要是后世效应,司马昭灭亡了蜀国,打破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而且西晋的皇帝都是司马昭的后代,其实在当时司马师的名气还是更大的。司马师是长子,使得他有继承父位的优先权,当然关键还是他本人太厉害了。

司马师早年与夏侯玄、何宴等人齐名,但夏侯玄、何宴喜好虚华清谈,司马师注重实干,历史已经证明了夏侯玄、何宴与司马师相比差距太大了,夏侯玄和何宴最终死在司马师手中。

司马懿为何要将大权交给司马师而不是司马昭呢


司马师的刚猛狠毒以及把控能力不在司马懿之下,与其父的谨慎隐忍相比,司马师自信而霸道。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把另一个辅政大臣曹爽掀翻在地,从此独揽魏国朝政。据记载,司马懿发动政变过程中的准备工作做的很充足,但这一切都只与司马师商议,司马昭并不知情,直到政变前一天晚上才告知司马昭。司马懿为了观察两个儿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派人探看,结果司马师鼾声如雷,而司马昭则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除了心理素质好外,司马师还为政变提供了干货,他私自养了三千死士,人们都不知道他在干这事,但是关键时候这些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斩将夺关,可以以一当十,有力的支援了司马懿的政变。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司马师,估计司马懿会掂量一下要不要发动政变。所以,司马师与其说是司马懿的继承者,还不如说是司马懿的同盟者,司马昭还没有到这样的高度。

反观司马昭,他是司马懿的次子,是司马师同父同母的弟弟,表现也不如司马师,根本不可能直接从父亲的手里接手大权,他没有这样的威望,也缺少这样的魄力。

司马懿为何要将大权交给司马师而不是司马昭呢


另一方面,在司马懿的儿子中,司马师是嫡长子。在古代历史上,因为嫡长子继承制的惯例,所以嫡长子是天经地义的继承人,传位给嫡长子,其他儿子都不会有太大的意见。与此相对应的是,如果司马懿将大权交给司马昭的话,显然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了,也会引起司马师等人的反对。而传位给嫡长子司马师,司马昭等儿子则没有什么可以反对的理由。还有一点,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懿传位给司马师,司马师去世后,很可能还是司马昭接班,也即兄终弟及。

司马师的执政对司马氏非常重要,可以这么说,如果只有司马懿,没有司马师,司马家也不可能夺了曹魏的江山。司马师执政只有短短的四年,但是他做了很多事情,使得司马氏取代曹魏朝着不可逆转的方向运行。

首先,他击退了吴国的大举进犯。公元253年,吴国辅政大臣太傅诸葛恪率二十万大军并与蜀国约定一道北伐,这次战役规模甚至超过了著名的三大战役。司马师沉着应对,大败吴军,并击退了蜀国的进攻。说明司马师军事上还是过硬的。

其次,司马师废黜了魏国皇帝曹芳,另立年幼的曹髦为皇帝。把企图发动政变的夏侯玄等人处死。通过这次废立皇帝,司马师完全确立了的绝对权威。他还镇压了文钦等人发动的叛乱。

相对于司马师,司马昭之心,可谓路人皆知。根据《三国志》、《晋书》等史料的记载,“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在高贵乡公曹髦和自己摊牌,率军杀向司马府时,司马昭默许自己的手下中护军贾充和太子舍人成济杀害了皇帝曹髦。也即相对于司马师,司马昭更加富有野心,甚至说是更加残忍。而就司马懿来说,因为深受曹魏的恩惠,显然不希望对曹魏赶尽杀绝。相对于司马昭,司马师生前只是迫郭太后废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至少没有直接杀害曹魏的皇帝。

最后,司马师的能力要强于司马昭,据《晋书》记载,司马师“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也就是气质不凡、内涵丰富、名声远扬。更为关键的是,高平陵之变的前夜,当司马懿将政变计划告知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后,两人的反应却大不相同。其中,司马昭在得到消息后恐惧不安,以至于整晚都睡不着,可谓辗转反侧。可反观司马师,其表现的则非常冷静,也即司马师根本就没把此事放在心上,饮食休息一如往常,晚上睡觉时甚至还鼾声大作。也即在心理素质上,司马师是要明显强于司马昭的。对此,在我看来,或许是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就已经确定了司马师继承人的地位了。对此,你怎么看呢?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