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解放战争中我军为何战力猛增?
我们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的,中国人民经历了十四年的抗战、三年解放战争,才终于建立了新中国。
我们也知道,解放军是依靠“小米加步枪”打赢了装备优良的国民政府军队,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的。但毫无疑问这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因为实际上,在解放战争中,我军的战斗力——尤其是在武器装备方面——还是有了很大的增长的。
此处便十分值得深度剖析一下,为何解放战争中我军战力猛增。
3天攻克济南:解放军战力猛增
现在的我们时常调侃说,我军有“火力不足恐惧症”,因而在现在的演习中,我军总是先“炮火洗地”,再让战士上。这种火力不足恐惧症来源已久,毕竟我军一路走来,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火力不足”的。
例如在1948年3月,徐向前指挥攻打临汾时,因为没有重炮,临汾又城墙坚固,解放军只好依靠挖地道、炸城墙的笨办法,一点点攻克,花了72天时间才将临汾拿下。但到了解放战争后期,我军战力猛然增强,可以说是有了质的飞跃。
例如在1948年9月,我军攻打济南,解放军重炮齐发,仅用了三天时间就攻克了同样坚固的济南,例如在1948年10月的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甚至可以集中500多枚重炮来攻击军事重镇锦州,并且仅用了30个小时就攻克了这座重镇。
这种武器装备的增长速度,不仅仅是国民政府,许多人都想问:解放军哪里来的这么多大炮?
有许多国民政府人信誓旦旦地指出,解放军的武器是苏联从东北撤退时送给解放军的,甚至还列出了各项武器的数据,并表示,佳木斯就是解放军武器补给的集中之地。但时任四野参谋长的刘亚楼将军驳斥了这种说法,并指出这是国民政府在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刘亚楼将军曾表示,当时苏联不仅没有给过我们武器,还吃掉了我们的不少部队。而且虽然当时他们曾向伟人建议,以中央的名义向苏军“要”一些武器,但伟人立刻回电禁止了这种行为,并坚持中国的革命要靠中国自己的力量。
最终,四野虽然仍旧拿到了苏军的武器,但那是四野用粮食换来的。那么,解放军的战力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发展到拥有大量重炮和大规模野战、攻坚能力的呢?
苏联援助:数量不多,还靠不住
不管怎么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是依靠过苏联的——即使是现在我们都会说“苏联是老大哥”,因而其实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苏联的援助。
因为在1947年6月,林biao曾以个人名义给斯大林写信请求国武器弹药的援助。于是,斯大林提出从苏军缴获的日本军武器中拨出一部分,交给我军。那部分武器是苏军从关东军处缴获、准备运回苏联炼钢的,但即使是这些对苏联来说的“废铁”,也是在我军的多次交涉下才移交给我们的。
这批武器,最终装备了解放军的30个步兵团和2个山炮营。随后,虽然林biao向斯大林请求援助更多的武器,但斯大林始终没有回复。这并不是苏联第一次在援助我们的问题上“后退”。
早在1945年底,我军进入东北之时,苏军就以“与国民政府政府有协定”为由,拒绝将缴获的日本军武器交给我军,并限制我军的行动,更过分的是,苏军还将当地主要的机械设备、武器和财物都当作“战利品”运回苏联。
当时,我军的处境十分艰难,要依靠四处收集苏军没来得及拉走的物资和日本军遗弃的武器物资来装备自己。据记载,我军曾从冰封的镜泊湖里拉上来3门大炮,还在附近找到了日本军的秘密仓库,一次性发现了15万发炮弹,这在当时已经是一次非常巨大的收获了。
就靠着这样四处收集炮弹,我军共收集到大小火炮700多门,经过修理后,成为了东北野战军炮兵部队的基础。而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我军都是依靠着四处收集来的炮弹与敌军作战的。
由此可见,苏联的援助是靠不住的,因而才会有中央指示中国的民主革命,还是要靠自己的力量,以及在东北大力加强军工农生产体系建设。
白手起家:共和国长子军工事业的起步
在这样的情况下,伟人在1947年7月提出特别指示:“东北军事工业应全力接济关内……必须大力建立大规模军事工业。”很显然,独立自主是刻印在伟人骨子里的品质,东北也没有辜负这份独立自主的期望,如若不然,东北怎么会被称为是“共和国长子”呢?
其实,在1945年底进军东北时,中央已经从延安和各个解放区抽调了一批军工干部一同奔赴东北,他们主要就是去东北建立军事工业基地的。这批军工干部一开始是在沈阳、鞍山等城市收集机器设备,并打算到通化建立军事基地的。
但很可惜的是,半年后国民政府军大举进攻,并占领了通化和丹东。迫不得已,时任东北军工部长的韩振纪带领着军工干部、技术人员和机器物资一起前往朝鲜暂避,直到1946年7月底,他们在珲春这个中朝苏三国交界的小城落脚、决定在此处建立东北的军工基地。
说干就干,韩振纪带领着大家一起建立了机器厂、子弹厂、手榴弹厂、炼铁厂、装药厂和木材厂6个厂,这组成了东北解放区最早的军工基础。
子弹厂是韩振纪第一个“出成绩”军工厂,因为这是在日本遗留工厂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个“遗留”甚至还包括了20多名日本技术工人。因而子弹厂仅仅经过了1个月的装机和试生产,就生产出了第一批子弹,并在头一个月内就生产出了3种型号、共13万发的子弹。
而生产武器,其实并不是当时珲春基地最困难的问题,真正的困难是人员问题。因为当时技术工人紧缺,为数不多的技术工人中不仅有中国人,还有日本人和朝鲜人,其中所牵涉到的思想政治问题,远比生产武器更复杂。
从延安远赴的东北的军工干部们不仅要钻研技术,还要进行复杂的思想政治工作,将三国人员“拧成一股绳”,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为解放战争付出努力。
军工干部们的努力是有成效的,在珲春的军工厂内,日本人担任的都是关键性的技术工作,他们技术精湛、工作认真,为珲春军工厂和整个东北、乃至全军的武器供给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到了1947年底,东北军工生产就已经初具规模了,部队可以不依靠四处收集弹药,就获得源源不断的弹药补充了。数据显示,1947年东北军工厂每月能生产5万颗手榴弹,全年生产迫击炮弹10万发,另外还有利用旧子弹壳复装的子弹500万发等等多种武器弹药。
因为东北军工生产了充足的弹药,东北野战军的大规模战役得到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因而东北也成了我国最先进行战略决战、全境解放的地区。
只不过,北满的军事基地过于遥远,并不能完全满足关内解放军的作战需求,很快中央又决定在大连建立军工生产基地。这两个军工基地的建立,是我军胜利的重要物质基础保障,同时也改变了我军长期以来面临的“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
精神力量: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武器弹药得到保障,固然是我军战力大幅提升的根本原因,但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力量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便是精神力量。
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可谓是“民心所向”。我们都知道,解放军一向善待百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充分诠释了“军民鱼水情”这一流传至今、只有中国人可以理解的感情,在百姓心中,解放军永远都是可亲“人民子弟兵”。
因而,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不仅武器越打越好,人数也是越打越多,在这样燎原的星星之火下,解放军才能一路高歌猛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是当时解放区全民的强烈呼声,也是人民的响亮口号,也是在人民的支持下,解放军才能越打越勇、战力猛增。
而反观国民政府军队,其内部矛盾剧烈,为了争权夺利无所不用其极;对待百姓态度恶劣、四处搜刮民脂民膏,彻底失去了民心,因而他们的气势也是越打越弱,根本不能与解放军相提并论。
毕竟在战场上,虽然武器装备很重要,但必胜的决心也同样重要,我军正是抱着“解放全中国”的信念,才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步步挺进,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建立了属于全国人民的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