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大授衔:主席不当大元帅,粟裕等让帅自降级
1955年,新中国迎来政通人和的喜人局面,在内,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展顺利,对外,抗美援朝我国刚刚取得胜利,而就在这年的9月27日,我军陆海空三军又举行了对将帅授衔的隆重仪式,此举甚称是我军走向正规化、专业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而我军首次实行的授衔制,也留下了许多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为什么要实行军衔制?我军是人民的军队,我军从人民群众中发展起来,“官兵一致、官兵平等”是我军的一项优良传统。长期以来,我军的各级干部在战斗中冲锋在前勇于牺牲,和普通士兵摸爬滚打在一起,长期保持了将领和士兵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这也是我军所强调的整体作风所决定的。所以,既使我军逐渐发展成为一支大规模的军事力量时,也没有将实行军衔制一事纳入议程。
但在抗日战争时期,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而此时,由于敌军友军都有军衔,唯独八路军没有军衔,故在协同作战等方面有诸多不便。所以朱德和彭德怀在1939年4月2日,致电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提出在我军内实行军衔制度的建议,并被中央采纳,同年5月30日,八路军总司令部发布了“建立等级制度的训令”。
随着我军的不断壮大,在40年代后已成百万之师,我军所面对的都是一些大规模的战役,作战方式也和原先只有几百人、几千人的游击作战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区别。部队间协同作战,协同指挥的战役越来越多。而在大规模、大兵团作战中,官兵间缺少层级区分带来了诸多不便,容易造成指挥上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军队正式实行军衔制的必要性就显现出来。
但解放战争早期敌强我弱,后期我军胜势凸显但战事紧张,所以一直无法腾出精力推进军衔制。
到了朝鲜战争时期,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协同作战,由于我军没有军衔体制,导致在中朝联合作战指挥中出现混乱的情况时有发生。后期在与美军谈判时,由于我军没有军衔制度更显得我军不够专业和正规,我军高级代表邓华将军,竟然是以没有军衔的身份参加谈判的,这在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谈判中是较为少见的。凡此种种,令指挥志愿军作战的彭德怀深切意识到了在全军中实行军衔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951年国庆节之夜,在朝鲜前线的彭德怀给毛泽东发了一封电报,电报中说:
“我人民解放军来自各根据地,许多具体制度不一致,目前统一编制、纪律、内务规则已非常必要。长期无官阶制度,一时评定官阶是困难的,目前宜采取过渡办法,规定职务识别,在目前战斗中已感必要。”
此后不久,彭德怀因病回国,毛泽东即指定他着手推进军队的军衔制工作。
高级军衔的设定与标准1953年12月至1954年初,在朱德、彭德怀主持下,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了一个长达55天的军委高级干部会议。会议中明确提出,要在军队中实施军衔制、干部薪金制和义务兵制三大制度。会后,全军评定军衔的工作正式启动。
我军首次授衔,充分参考了前苏联军队的经验,并广泛听取了苏联顾问的建议,再结合我军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标准。
高级军衔的标准大致是这样:
元帅:
重要武装起义的领导者及参加者。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我军的建立而发动武装起义的领导人或参加者。中央及各主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和主要负责人。中央军委及主要红军部队的创建者或领导人。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主要抗日武装的领导人。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军委及各大野战军的主要负责人。
十大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大将:
重要武装起义的参与者。重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主要红军部队的创建者。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及主要抗日武装的领导人。解放战争时期各大战略区部队领导人,全国解放后授衔前的总部主要领导人。
十位大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上将:
参加过重要的武装起义。参与过重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时期担任师长及政委以上领导职务。抗日战争时期各主要抗日武装的领导人。解放战争时期各大战略军区所属部队的主要负责人。全国解放后总部及各大单位主要领导。
根据标准评出王平、王震、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韦国清、乌兰夫、邓华、叶飞、甘泗淇、吕正操、朱良才、刘震、刘亚楼、许世友等55人为上将。
不同级别之间待遇、地位相差大,评定军衔时掌握了适当“平衡”的原则根据当时评衔的规定,不军层级之间待遇及地位差别比较大:
元帅是行政三级,享受政治局委员待遇;大将是行政四级,享受副总理待遇;上将为行政五级,享受国务院秘书长待遇;中将为行政六级,享受部长待遇。
中将以上为高级将领,可配备警卫员、秘书和保健医生、厨师及勤务员。
待遇及地位上的巨大差别使评衔工作极具敏感性,涉及到如何做到公平与公正的问题,也涉及到个人利益和部队稳定的问题。毛泽东曾说“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
在评衔时除了要综合历史经历、贡献及能力等因素,也适当考虑了平衡因素。
毛泽东坚决不接受“大元帅”衔在我军首次授衔时,参考苏联设立了“大元帅”衔,1955年2月8日,全国一次人大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在其中第一等为元帅,元帅又分大元帅和元帅。
当时以历史功绩贡献和现实威望来衡量,符合大元帅标准的非毛泽东一人莫属。
所以,中央军委召开会议经研究讨论后,取得一致意见,欲授予毛泽东大元帅军衔。但毛泽东得知后坚决不接受,他认为这影响他深入群众,“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不方便”,他还提出建议:“当时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要评军衔为好”。此后,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纷纷提出不参加评衔。
粟裕让出帅位,徐海东、许光达等人主动申请降衔,许世友、王必成等嫌衔低。在粟裕的军衔评定问题上,当时有一些曲折。根据中央军委之前制定的标准,粟裕是有资格当元帅的。粟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立奇功,做出过重要贡献。他指挥过苏中战役、宿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上海战役等重大战役,毛泽东对他评价极高,曾以赞赏的语气说“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啊?”可见在毛泽东心目中粟裕的份量。毛泽东认为“论功、论历、论德、论才,粟裕可以领元帅衔”。
但粟裕当时发扬了高风亮节,向中央连续三次提出请求辞帅,而且态度十分坚决,这令毛泽东非常感动,他称赞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1945年让华中司令员,1948年让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遂认为粟裕不当元帅堪为第一大将。
在首次授衔中和粟裕一样具有高风亮节的还有徐海东、许光达、徐立清等我军杰出将领。
徐海东认为自已在担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后,因生病在1940年以后长期处于养病状态,所以请辞大将军衔,但未被接受。
许光达更是三次请求降衔,此举博得毛泽东的高度赞赏,但降衔请求未被接受。
徐立清请求自降一级,由上将降为中将,在多次请求后被同意。毛泽东称赞他为“共产党员的一面明镜”。
在首次授衔中,请求辞帅、降级的高风亮节之举比比皆是,体现了我军将领们一心为国的无私奉献精神。
但也有少数人对被授予的军衔不太满意,认为与自己的功劳不匹配。在首次授衔时,许世友被授予上将军衔,他觉得评低了,曾多次发牢骚找领导诉委屈。
一次他见到了总理,又谈起这件事,被总理一句话说得哑口无言,总理说:“粟裕也被授予了大将军衔啊。”
许世友对粟裕是信服的,他曾在粟裕部下任职,充分见识与领教过粟裕的指挥才能和军事智慧,在能力上,许世友认识到自已和粟裕有差距。所以总理的这句话令许世友服气,他也豁然开朗,不再纠结。
王必成等人也曾在授予军衔一事上想不开,斤斤计较,但经开导后都欣然接受,心中没有产生任何芥蒂。
功臣们各有封赏,但叶挺、刘志丹、左权等已牺牲的那些人也不该忘记,他们都是“英雄”衔在我军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有许多已牺牲的英雄们的资历和军事指挥能力并不逊色于那些已授衔的将领们,如果他们在我军首次授衔时仍然活着,他们也将被授予高级军衔。
虽然他们因过早牺牲没有被授予军衔,但他们都是“英雄”衔,他们的功劳和贡献也将永远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