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贵公子、清华学霸、刘少奇大舅子,他是与
【 文 | 狮子】
在延安的通信兵陈列馆里,陈列着一本叫《通信战士》的杂志,上面有着毛泽东为通信兵的题词:
“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这句话从此成为我军通信兵的座右铭,一直沿用到今天。
一直以来,做通信兵的大多都是无名英雄,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一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第一次将我党隐蔽战线工作者的故事呈现在大众面前。
电影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观众才注意到在战斗岁月里,那些用科技手段为民族解放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儿女。
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就是有着“电讯大王”之称的王士光同志。
如果你了解过这位革命事业的领头人,可能也要忍不住惊叹声:“这真真是个奇男子!”
论出身,他是名门望族的贵公子,论学历,他先考北大后入清华机电系,论长相,更是十分英俊帅气,连他的亲外甥刘源在受访时,都毫不掩饰道:
“舅舅极其的高大英俊,正直而随和……”
普通人若是拥有这其中一点,就够吹一辈子,但厉害的人还能有更多……
他是伟人刘少奇夫人王光美的胞兄,也就是伟人刘少奇大舅子,也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英雄的原型之一。
他的爱情更是十分感人,曾为了党的地下工作与战友假扮恋人,在共同战斗中产生真情而结为夫妻,最后苦等对方八年,再执手一生。
后来,在动荡年间,身陷2年牢狱,但为了祖国的电子工业,他又在狱中写下了密密麻麻的70万字的宝贵资料。
可以说,从战争岁月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通信事业上立下汗马功劳的伟人,王士光先生必须有姓名。
01 出身名门的理工科学霸1915年,王士光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名门望族(他原名叫王光杰,参加革命后改名),父亲王治昌早年东渡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改学商科,回国后进入了北洋政府一路从农商部的参事做到了总长。
他一生参加过两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一次是一战后的巴黎和会,另一次是华盛顿九国会议。
他的母亲董洁如是个真正的大家闺秀,受过良好教育,思想新潮开放,对于儿女的理想极为支持。
王士光从进入校门,就展现出了和妹妹王光美一样的天资:理科成绩门门都是班里的扛把子,妹妹在中学里被同学称为“数学女王”时,他就已考入了北京大学数学系读书。
第二年,寻着自己的爱好,他又转入了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无线电工程。
试问,这得多优秀,北大清华的大门能随时为他敞开……
关键是这样一位理工科的学霸,颜值还非常高。
在妹妹王光美的儿子刘源写的《漫忆舅舅王士光》一文中曾明确的写到:
“对舅舅,我印象很深,他高大又英俊,正直而随和,稳重又干练,有坚定的原则和意志,记不清什么时候,我记得他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英雄的原型之一。”
所以说,帅的人,都奉献给了国家……
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受进步书刊的影响,王士光参加了“一二九爱国运动”,1936年,他追随黄敬同志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成为了王家投身革命的第一人。
受哥哥的影响,王光美也舍弃了去美国留学的机会,奔赴了延安,最后嫁给了刘少奇同志。
而后,他的其余三个妹妹也相继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中。
一家子,都是值得尊敬,无私奉献的爱国革命者。
1938年,中共北方局需要在天津建立秘密电台。
姚依林同志知道王士光是一名清华大学机电系出身,精通无电线技术,是筹建秘密电台的最佳人选,就将他从北平招到了天津,把他安排在天津的英租界伊甸园中,在此建立秘密地下机关,设置电台。
也就在这时,他的爱情开始了。
在那个年代出于革命工作的需要,组织就会安排党员们假扮夫妻来迷惑敌人,王士光从事的工作极其重要又隐秘,上面就调来了一位女同志与他装扮成夫妻,互相掩护。
这位女同志,就是王新。
在几个月的相处中,王光杰生病时她如真正的恋人般守护着他,王光杰太忙时她就学习如何发报来减轻他的负担。
渐渐的感情的种子,在彼此的心中扎下了根,本着共同的理想,这对战友发展成了夫恋人,经过组织批准后,这年年底他们结婚了。
婚后不久二人接到上级命令撤销秘密电台,一同奔赴去了平西革命根据地,王光杰凭着出色的工作成为了晋察热辽军区司令部无线中队电机务主任。
妻子王新则去其他地区开展妇女工作。
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夫妻二人失去了联系。
在那个通信遭到敌人破坏的年代,他们根本接收不到对方的信,竟然断绝音信长达8年,却互相矢志不渝的等待着对。
直到1947年他们才再次重逢,王士光握紧了妻子的手,这次再也没有松开过。
这一年敌人集中了火力,率领25万的大军开始进攻陕甘宁边区,王士光和战友们每晚7点坚持收听陕北台的播音动态,他要做的就是“决不能让党中央的声音中断!”
1948年王士光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电子元器件和无线电通信装备的生产上面 。
他与被毛泽东主席誉为我军通信兵——“ 开山鼻祖” 的王诤将军心心相印,肝胆相照。
他们为了新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几乎没日没夜的劳动着。
就是这些通信装备,让西柏坡的一个个命令下达到前线,而前线的所有捷报再传到了后方,欢快的奏响了新中国的乐章。
1950年10月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志愿军使用了数以万计的电台,电话机,交换机等通信装备器材,这些都是哪里来的呢?
其实有些是在抗战时从国军、美军、日军手里缴获的,还有些是从苏联买来的,另一部分就是新中国自行生产的。
哪种最好用呢?
根据志愿军的通信兵反应:最好用的还是我们的国产电台,好在体积更小,总量更轻,功率也大,所以深受作战部队的欢迎。
而这些国产电台的性能如此优良,离不开王士光同志做出的贡献。
1963年,王士光开始分管电子工业的科技和生产,他深入科研第一线,为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国防工程提供了测控设备,又为舰艇、坦克、火炮等武器提供了配套电子设备。
不幸的是,在那个动荡的时期,他因为胞妹受到牵连,被关进了监狱中。
在狱中,他拿着1支蘸水笔和1把小尺子,在本应写交代材料的纸上,写下了密密麻麻的近70万字的宝贵技术资料。
这些资料有多珍贵呢?经过多位专家的研究,一致得出结论:
“这些资料所涵盖的有关雷达、通信、电子战、声纳等军事电子装备方面的设计方案,其范围之广、论述之严谨、计算之准确和画图之专业,实在令人叹服!”
老爷子的暮年就是这么牛气,在狱中他都要想着为国家贡献一份力,在这70万字的手稿中,他还写下了一句话:
“我在这里一定要努力看书学习,尽我最大的努力,力争为革命事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2年之后,王士光老先生终于出狱,看着百废待兴的新社会,年过半百的他,因为这十年国家失去了众多的栋梁而深感痛心。
他用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一直忙到以70岁的高龄退休。
那时作为中国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的他,被电子部一致推举为院士,王士光坚辞不受,他淡然的说了一句:
“年龄大了,当院士没实际意义,要让年轻人当,国家的强盛,要靠年轻一辈。”
仅此一句,足以展现这位“电讯大王”的高尚品德。
2003年,王士光同志悄然无声的辞别了人间,享年88岁,坦荡无憾。
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在送别哥哥后,为他题写了12个字:
人民的功臣,兄弟姐妹的楷模。
回首这位“电讯大王”的一生,从抗战时期,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发出的红色电波,离不开他;
从解放区广播的战报背后,我们知道有他;
从陆海空军和民用手机的信号磁波中,仍可找到他;
一直到今天,家家户户的电视剧和家电,始终没离开他……
伟人身已逝,但精神早已融合在了党和国家不灭的希望中——与那永不消逝的电波共存!
我是@河东狮子,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