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电令休整两周打济南,粟裕回电:休整1个
豫东战役后,形势发展很快,粟裕认为国民党反动政府,尽管在军事上还占有一定优势,但从政治、经济、文化、民心得失等方面进行全面衡量,我们已占优势,至少也是旗鼓相当。他对师以上干部说:"今后要立足于全面大反攻,在中原淮海平原上与敌决战。"
在豫东战役后期,粟裕也曾有过顺势歼灭黄百韬大部的设想,由于南线之敌胡琏兵团已经十分逼近,歼灭黄百韬已经不可能了,除了集中现有兵力猛攻黄百韬,以顺利撤离战场外,命令许谭(许世友、谭震林)兵团不用参加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而是就近拿下兖州,从而歼灭敌人3.6万余人。此举,令毛主席非常高兴。因此,毛主席设想,让许谭兵团休整两周后拿下济南,使邱、黄急援济南;这样,华野又可歼灭运动中邱、黄一部,并顺势拿下徐州。这是一个极其理想化的思路。毛主席就此思路两次发电报给粟裕,征求其意见。粟裕面对毛主席的电报,反复思考后,为了更好地回答毛主席的询问,他决定召开高干会议。会前,粟裕已将毛主席的电报全文印发给所有与会者,要求他们做好充分准备。
到会者除陈士榘、唐亮、钟期光、张震等华野领导外,还有各纵队的主要领导。
粟裕静静地、认真地,而且是非常仔细地听着每一个人的发言。他们的发言都在于如何积极主动地贯彻落实好毛主席的电报精神。粟裕的思路比较开阔,甚至与毛主席所想有很大的距离。好在,毛主席仅仅是征求意见。在粟裕看来,集中兵力,解放济南并没有什么大的困难,他所想的是,把蒋介石近百万主力部队歼灭在中原淮海这个大战场上,即所谓的"大决战"。他思考这个问题已经很久了。早在苏中战役时,他就认为,国共之间必有几次带决战性的大战役,以定胜负。他认为,作为一个指挥员,能够参加这样的大战役,可算得上革命的幸运儿了。
他没想到,这场大决战即将到来,而且,他和他的部队还会成为这场大决战的主角。也就是说,他在城南庄立下军令状之后,接着就打了豫东战役,形势发展很快,令他不得不把大决战的构想提到日程上来。因此,他现在所考虑的就是,把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攻克济南的决策,变成一个具体的、周密的"攻济打援"的作战计划,从而揭开与蒋介石百万大军在中原淮海大决战的序幕,以达到将国民党军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的目的。
他见大家都谈得差不多了,便说:"目前,如果令我许谭兵团的一部进攻济南是很困难的,退一步讲,即使用这部分兵力去占领济南机场,恐怕部队本身也有困难。他们自潍县、兖州战役之后,伤亡很大,他们东征西杀,驰骋于山东、河南许多战场,再也难以连续作战了。在此种情况下,再去攻济南,势必迫敌北援。
这样,兖州仍有被敌重占的可能,刚刚建立起来的兖州人民政权又将失去。以许、谭现有的兵力,攻济与打援势难兼顾。如以许谭全力专攻济南,兵力虽可,但时间需长,南线之敌仍可北援。如邱清泉、刘汝明两兵团北援的话,则许谭兵团全部用来打援的话也会感到兵力不足。
因此,我建议: 我整个华东野战军,包括许谭兵团全部休整一个月,然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在打援中选择有利地形,歼灭邱清泉兵团大部乃至全部都有可能。因为我原华中部队,如一、四、六纵都非常善于野战。为了顺利攻克济南,我原山东部队,有众多矿工子弟,善于爆破,善于攻坚;用这样的部队打济南,我看半个月就可以了。因此,我一直在想,只要济南拿下来了,打援方面又取得胜利,那么整个战局,就可以向南推进,今年攻占徐州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我认为,我们不能孤立地看这个济南战役,而是要把'攻济'与'打援'作为两个环节,放在作战的全局来思考。这是我们华东野战军,我们前线指挥部战役指挥的重大策略,我们要让南京,让徐州始终估不透我军的作战目的,是意在济南,还是意在徐州?是意在攻济,还是意在打援?这就是我们全部谋略的奥妙。"
一番话激起了众将领的强烈兴趣,七嘴八舌地争相补充粟裕的'攻济打援'计划。待到旭日东升时,一份答复毛主席询问的完整意见已经飞到了中央军委,请毛主席和军委领导定夺。
很快,中央军委的复电来了,同意他们休整一个月,并"攻济"同时"打援",要求迅速拿出具体的作战方案。
在最后确定济南战役的作战部署的高干会议之前,粟裕特地找张震谈话。
"粟司令,你说把'攻济'和'打援'作为两个环节,放在整个作战全局来考虑是什么意思?"张震先发制人。
"你说呢?"
"我说么,'攻济'也好,'打援'也好,都只不过是济南战役中的两个环节。"
"不错。不过,就整个济南战役而言,也仅仅是个序曲而已,序曲再好,总不能代替高潮吧。"
"粟司令的意思是……"
"在江北与蒋介石的百万大军决战。具体地说,就是把在中原淮海的80万敌军调动起来,歼灭掉!决战淮海嘛!"
张震惊奇地看着粟裕,攻克山东省会,歼敌数十万,也仅仅是个序曲,粟司令的这个序曲好大啊……
是的,几经研究,并报中央军委批准同意后,济南战役定于1948年9月16日的深夜,这个中秋之夜打响。指定时间一到,顿时万炮齐鸣,地动山摇!美妙的淮海决战序曲,终于奏响了……
经过八昼夜的激战,解放济南,歼敌十万余,活捉了王耀武。
按照粟裕原来构想: 在打援中,把邱清泉、黄百韬两个兵团,各个歼灭。这样进一步拿下徐州就顺理成章了。然而,战争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对方肩上也扛着一个脑袋,也会思考对策。为什么,面对林彪的72万大军,蒋介石在东北战场只派了47万正规军,便认为可以取胜。而在山东,粟裕指挥的部队不足30万(济南战役后为32万),蒋介石却用了65万正规军直接参加山东战场的作战,而且还忧心忡忡,足见国民党军对粟裕是重视的,对粟裕的研究也是认真的。负责援助济南的总指挥是杜聿明。他对粟裕的研究非常认真、非常仔细,甚至非常深入。他认为粟裕打仗,通常以打援为主。这次粟裕打济南是半真半假,打得下、打不下都没关系,把济南战场作为钓饵,吸引援军,将援军各个歼灭,以歼灭"国军"的有生力量为主。杜聿明的根据是: 粟裕攻济只用了8个纵队(含预备队),那么,还有10个纵队和大量地方武装在哪里?不就是隐伏在援军的必经之路的两侧,以打援么?所以杜聿明下了死命令,命令邱清泉、黄百韬两个援济兵团,每天前进不得超过3公里。在没弄清粟裕的10个纵队的准确位置前,千万不可轻举妄动。济南解放以后,敌援军连三分之一的路程尚未走完呢!
济南战役开始不久,粟裕就知道,杜聿明并不想真援济南,王耀武直接向蒋介石求救,蒋介石下了死命令,杜聿明也只派了不足一个旅的兵力空降济南。打援计划难以实现了。不过也好,解放济南就会更加顺畅了。
事实上,1948年8月,粟裕在筹划济南战役的时候,就已经反复考虑华野未来动向问题了。他认为,济南战役结束后,华野还是以兵出徐蚌线以东为宜。如果回师中原,与中原野战军会合,寻战于徐州西南,我军将处于蒋军的徐州集团与武汉集团之间,一开始就将与优势之敌决战,而且我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地位。如果兵出徐蚌线以东,首先攻占淮阴、淮安、高邮、宝应,那就可以暴露津浦线,孤立徐州,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津浦沿线及江防。这样,就可以减少敌人的机动兵力,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作战创造有利条件。将来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时,也便于得到华中人民的人力物力的更大支持和交通运输的方便。
基于此种考虑,粟裕在8月23日给中央军委的请示电报中就提出:"两个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及高(邮)、宝(应),则苏北局势即可大大开展。"当时,就想以此作战行动为下一步作战和大军渡江创造条件。
在济南战役过程中,徐州援敌,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的阵地前,始终徘徊不前,不敢北上与华野交战。粟裕认为,这说明敌人并不愚蠢,就是为了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我军打大规模的仗;同时也说明了我军对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已逐步成熟。因此,他进一步策划在徐蚌地区的作战计划。他设想,在南下作战攻取两淮及高邮、宝应时,也采取"攻济打援"的战法,以苏北兵团加一个纵队担任攻城任务,全军主力则置于宿迁至运河车站之间的运河两岸,以歼灭可能自徐州、海州线来援之敌。如果敌人不来增援或来援被阻,则进行第二步作战,以3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这个战役的名字就叫"淮海战役"。
9月24日早晨7时,济南城内的巷战仍激烈地进行着,粟裕判断,济南战役已稳操胜券,而且,徐州之敌也必将停止北援,就将上述的作战方案报告给了中央军委,建议举行"淮海战役"。
粟裕在电报中说:"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尔后全军转入休整。"
有人说,粟裕是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在战争指导上,他常常在认识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实践上又走在前列。他的战略远见,不带任何主观随意性,而是实事求是的科学预见。这是他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不断探索、不断攀登、不断积累的结果,才得以逐步形成了南线决战的战略构想,并通过济南战役揭开了决战的序幕。